原文摘要
减法策略
有一家叫Vitco的生产洗衣液公司,想研发创新产品,扩充自己的生产线。他们不打算把创新交给偶然。他们决定使用“系统创新思维”五大策略中的“减法策略”,来“生产”灵感。
第一步,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洗衣液的组成部分,有三样:用来去污的活性成分,香精,和增加黏性的黏着液。
第二步,删除其中的一种成分,最好是基础成分。还有什么比用来去污的活性成分更基础的呢?那就减去活性成分吧。
第三步,想象这样做的结果。很多人立刻就傻了,洗衣液中现在只剩香精和黏着液了,所以,我们是要生产洗不干净衣服的洗衣液吗?你们真的不是竞争对手派来的卧底吗?这就是“减法策略”生产出来的“灵感"吗?
第四步,明确这种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大家努力不让“不可能”三个字脱口而出,开始集思广益。有人想到,被去掉的活性成分,虽然能洗净衣物,但也会损伤衣物,导致掉色。去掉活性成分,衣服使用寿命会加长!有很多人的衣服其实并不脏,他们洗衣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衣服看上去很新,这群人,可以会是新产品的目标受众!
到底什么叫系统创新思维?很多人一提起创新,就想到"Out-of-Box Thinking":跳出框架的思考。“系统创新思维”认为,创新其实恰恰源于对思想的制约,而非放任。限定一个框架,然后在框架内寻找答案,远比漫无目的的发散思维,或静候灵感降临更有效。
美国创新专家德鲁·博迪把“系统创新思维”的理论,写成了一本书《Inside the
Воx》,中国版翻译为“微创新”。翻译得其实并不准确,翻译为“框架内创新”也许更传神,因为:灵感,就在盒子里,别去外面瞎找。
减法策略的几种用法
手机的减法策略:那手机的创新灵感,可以用减法策略来生产吗?手机有哪些组成部分?屏幕、键盘、电路板和电池。如果把键盘减掉呢?摩托罗拉用减法策略,发明了没有键盘的手机,Mango,也就是儿童手机,只能接听,不能拨打。Mango成为当年最具创意的12个营销策略之一。
录音机的减法策略:录音机的创新灵感,可以用减法策略来生产吗?录音机的组成部分有:磁带盒、录音模块、播音模块和喇叭。索尼创始人之一“井深大”要求公司开发一款减掉录音模块和喇叭的,不能录音的录音机。大家一开始并没有底,觉得能卖5000台就不错了,可没想到推出两个月卖了5万台,之后这款产品的全球销量超过2亿台。这就是划时代的:随身听(walkman)。
除法策略
学会“减法策略”是不够的。只有理解了“减法策略”的第一性原理,“用套路打破固有思维框架”,才算是从方法论的表面,下沉到了底层逻辑。
用系统创新思维,生产一个冰箱怎么创新的灵感
第一步,和减法策略一样,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
冰箱的主要物理组成部分是:门,隔板,灯泡,制冰格,压缩机等等。
第二步,用功能型除法、物理型除法,或者保留型除法,分解产品。
那就试试,把“压缩机”这个部分,放在别处,放在一个在“框架内”、却不在冰箱里的地方吧。这个想法太让人颠覆了,但是注意,这时候,强大的固有思维框架,就被套路打破了,灵感产生了。
第三步,重新组合产品。
很多本来对“创新套路学说”不屑一顾的人,开始陷入了思考。“把压缩机,放在外面,也就是屋子外面呢?”一种新的产品形态出现了。
第四步,和减法策略一样,明确这种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
"把压缩机放在室外,厨房会安静得多”“厨房的热量会減少”,“维修方便”
“冰箱内部容量会变大”,“我们可以用一台外置的压缩机,冷却厨房不同位置的、冰箱之外的东西”,“对,我们能把抽屉变成存放鸡蛋的冰格”,“是的,还可以有单独的蔬菜柜,和饮料架",“我们甚至可以对厨房做个性定制!"
套路,一个简单的套路,打破了固有思维框架,用一个小小的灵感,点燃了如此多激情澎湃的创新
第五步,它有没有可行性,如何提高可行性?
几年后,脱离冰箱主体的独立冰镇抽屉,真的出现在了市场上,其中包括通用电气HotPoint系列的抽屉型电器。
除法策略,就是把产品分解成多个部分,再把这些部分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形式,根据“形式为先、功能次之”的逻辑,接着分析这种新形式带来的好处,倒推出功能。
除法策略的几种用法
第一,功能型除法。
空调有哪几个功能?恒温器,控制器,风扇,制冷系统。如果把这四个功能分解,并重新组合呢?恒温器粘在客厅墙壁上,自动调整温度;控制器做成遥控器APP,装在手机里;风扇挂在墙上或者装修在吊顶里,隐藏起来;制冷系统挂在室外,甚至和冰箱共用一台压缩机。这样,你家就有了一套,看不见空调的空调,冬天时冰箱的散热,还能给客厅供暖。
第二,物理型除法。
饮料有哪几个物理部分?水,和食用香精。如果把这两个功能分解,并重新组合呢?水放在饮料瓶子里。食用香精放在吸管里?你就可以用不同的吸管,喝到草莓牛奶,巧克力牛奶,或者老干妈口味的牛奶。
第三,保留型除法。
能不能保留原产品的功能和特性,把产品按原样缩小呢?比如从空间上缩小。把电脑的存储缩小,再缩小。这就是U盘,随身携带;比如从时间上缩小,把酒店的收益权,分成52周,你可以购买其中的一份,自用,或者租出去,这就是“分时酒店”。
什么叫除法策略?这是系统创新思维的底层逻辑,“用套路打破固有思维框架”之上的第二种套路,就是把产品分解成多个部分,再把这些部分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形式,根据“形式为先,功能次之”的逻辑,接着分析这种新形式带来的好处,倒推出功能。
乘法策略
空气清新剂的创新
第一步,你已经很熟悉这个套路了,先分解,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
空气清新剂,其实并不复杂,就是用电热丝,加热一瓶香精。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液态香精、容器、外壳、插头,以及电热丝。
第二步,选择其中—样进行复制。
用乘法策略来创新,它的核心灵感来自于复制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复制什么呢?他们选择了复制“容器”。
第三步,重新组合产品。
于是,你就得到了两瓶空气清新剂,但还有一个电热丝。这个“灵感”听上去让人有点沮丧,但是别急,车到山前必有套路,我们不是还有第四步吗。
第四步,明确这种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一个电炉丝,两瓶空气清新剂。用“形式为先,功能次之”的逻辑来接着分析,这有什么用呢?
一种气味时间久了,人们就会习惯了,感觉不到香气。这时换一种气味,会重新唤醒人们的嗅觉,再次闻到清新的香气。这样,两种香气交替散发,人们一整天都会神清气爽!
第五步,它有没有可行性,如何提高可行性?
大家觉得这个想法很可行,于是开始进一步改进可行性,最终变成一瓶除臭剂、一瓶清新剂,交替加热,散发香气
听完减法策略,除法策略,和乘法策略,你可能已经发现,看上去如此强大的系统创新思维,其实一点都不神秘。如果说,Out-of-Box Thinking,是让你“超越框架”,Inside-the-Box Thinking系统创新思维,就是教你“打破框架”。超越框架,打破框架,一点都不矛盾,都是对固有框架的破坏。但是,很多人给了你“超越框架”的鸡汤,却没有给你勺子,而系统创新思维却给了你“打破框架”的套路。
乘法策略的几种用法
剃须刀的乘法策略:
如果你是做剃须刀的,一定要记住1971年这个划时代的年份。自从剃须刀被发明以来,剃须刀一直都是单锋刀片。1971年,吉列公司推出了双锋剃须刀,革命性地取代了传统单锋刀片,男士们的剃须体验,有了巨大飞跃。这甚至触发了剃须刀行业的“刀锋大战”,3个刀锋,4个刀锋,5个刀锋,天啊,现在已经有6个刀锋了。一个小小的“乘法策略”,对一个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灯泡的乘法策略:那如果我是做灯泡的呢?我需要在电灯里,放三个灯泡吗?不一定。你可以试试做个“三路灯泡”。一个灯泡里,放两根钨,一根25瓦,一根50瓦。按一下开关,只开25瓦;再按一下开关,只开50瓦;再按一下开关,两根全开,75瓦;再按一下开关,都关了。于是,你就有了一个三路灯泡。
手机的乘法策略:
如果你是做手机的呢?试试做两个镜头?基于这个尝试,出现了能自拍的手机。试试做三个镜头?前置一个,后置两个?后置两个镜头,手机拍照能力明显提升,甚至能拍3D视频。试试做两个屏幕?于是,你可以用正面的LCD屏幕刷微信,背面的电子墨水屏看书。
什么是乘法策略?乘法策略的核心,是分解完组件后,复制其中一个组件。
其实,乘法策略,和减法策略、除法策略,基本套路是一样的。在第一步把产品分解成组件之后,第二步用这些组件生产灵感的方向略有不同。减法是删除,除法是重组,乘法是复制。
任务统筹策略
韩国某家酒店,和出租车司机达成协议,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他们会和客人聊天,了解他是否住过这家酒店。如果住过,出租车司机会把行李放在接待台右边;没住过,就放在左边。前台接待会根据行李位置,和客人打招呼,而出租车司机可以因此挣到1美元。
这家韩国酒店,用“任务统筹策略”,把识别客人的新任务,分配给了出租车司机这个外部元素,也实现了“宾至如归”的创新体验。
什么是任务统筹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就是给框架内的某样元素,分配一个新任务,并因此创造出一个新产品(或者新服务)
任务统策略的三种用法
第一,赋予“内部”元素新任务。
看过那部电影《火星救援》吗?在火星和太空舱这个极其封闭的框架内,满满的全是赋予内部元素新任务的“任务统筹策略”,比如赋予摄像头和字母板,信息传输的新任务;赋予火箭燃料,产生液态水用来种土豆的新任务;赋予帆布和胶带,充当面罩补救返回舱的新任务。
把这部电影找出来,一边看电影,一边学习“任务统筹策略”吧。
第二,赋予“外部”元素新任务。
请出租车司机识别多次住店的客人,并用行李位置提示接待人员,就是赋予了出租车司机这个“框架内的外部元素”新任务,从而创造出同样宾至如归的服务。
“雇佣客户”中讲到用果盘雇佣客户监督厨房的上菜时间,其实就是赋予了顾客这个“框架内的外部元素”新任务,从而创造出“限定时间快速上菜"这个新服务。
赋予外部元素新任务,是任务统筹策略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
第三,让“内部”元素,发挥“外部”元素的功能。
某互联网公司推出过一个“云墓碑”服务。每位逝者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人生,值得后人尤其是亲人缅怀。云墓碑允许用户把逝者的人生经历放在“云”(也就是互联网)这个外部元素上,然后把二维码印在“墓碑”这个内部元素上。悼念者扫描二维码,就能缅怀逝者的一生。这就是让内部元素,发挥外部元素的功能。
属性依存策略
听了四天“系统创新思维”的套路,我想,你可能已经发现这些套路背后的套路了,它们的核心逻辑,其实都是这四个步骤:
第一,打破框架。惨无人道地砸碎原有产品的固有框架,把它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组件、要素、或者属性;
第二,动个手术。对这些组件、要素、或者属性动手术,用减法策略删除,用除法策略重组,用乘法策略复制,或者用任务统筹策略赋予新任务;
第三,形式为先。用这些让人心中没底,甚至胆战心惊的手术,给原有产品整容后,整理整理,就出现了一种焕然一新,但还不知道有啥用的“新产品”。
第四,功能次之。最后,仔细观察这个整完容的“新产品”,倒过来想,这新产品有啥新功能?在什么特殊的场景下,能有什么独特的新用处?如果找到了,恭喜你创新成功。
这就是“系统创新思维”这些套路背后的套路:打破框架,动个手术,形式为先,功能次之。套路与套路之间的差别,在于动的手术不同。
那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五大套路“属性依存策略”呢?也是一台不同的手术吗?完全正确。这一台手术与前面四台手术不同的是,它不是删除,不是重组,不是复制,不是赋予新任务,而是要给属性装上一根进度条。
属性依存策略的几种用法
随温度变色的咖啡杯盖:比如,如果我们给咖啡杯的颜色装上一根进度条,让它与温度依存呢?你可能会在你喜欢的咖啡厅,看到一种可变色的咖啡杯盖,专门用于买好带走的咖啡杯上。当杯里的咖啡很烫时,咖啡杯盖的颜色是红色的,随着咖啡温度的逐渐降低,杯盖会慢慢恢复成棕色。只要观察杯盖的颜色,就不会被咖啡烫着。
带温度标记的比萨饼包装盒:比如,如果我们给披萨饼的价格装上一根进度条,让它也与温度依存呢?澳大利亚的必胜客提出一个“永不再吃冷比萨”的口号,他们在外卖比萨饼的包装盒上,装了一个温度标记,如果到手的比萨温度低于承诺,顾客就可以不付钱或者少付钱。
到今天为止,我们与大家分享了系统创新思维的五大套路:减法策略,除法策略,乘法策略,任务统筹策略,和属性依存策略。我希望大家能记住几点:
第一,如果,Out-of-Box Thinking,是让你“超越框架",Inside-the-Box Thinking,系统创新思维,就是教你“打破框架”。超越框架,打破框架,一点都不矛盾,都是对固有框架的破坏。
第二,“系统创新思维”的五个套路,其实背后也是有套路的,那就是:打破框架,动个手术,形式为先,功能次之。套路与套路之间的差别,在于动的手术不同。
第三,这五个套路,或者说策略的手术分别是:减法策略删除,除法策略重组,乘法策略复制,任务统筹策略赋予新任务,属性依存策略安装进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