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特别是对国外著作需求的大增,对读英文原版就有着非常强烈的冲动。在欲望的驱使下,我开始捡起英语并查阅各种学习方法,归纳总结一下发现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背、阅读、听、说。知乎中各路大神们以其惊人的毅力,凭借着大多数人无法想象的坚持完成了英语的跨越,实现了“英语自由”。
既然有这么大神通过这些方法都实现了“英语自由”,那个方法更适合我呢?我心里没谱,于是就按照以前的学习方式,先补一些基础的单词。一个多月下来,单词背的数量也不少,可我总有一种如坐针毡、如鲠在喉的感觉。
为了消解内心的不确定性,不在英语学习这件事上焦虑,就得找到问题的根源。要想寻求答案就必须穿越回文字形成的时代,才有可能看清楚根本的原因。
1.文明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
古书《淮南子》上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西方人说世界架构在语言之上,可见东西方世界都深受文字的影响。
当今224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23个使用拼音文字,仅有中国还在使用简化的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出现在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象形文字主要采用“以形表意”的方式展现。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在展现的方式上有一些区别。
以“人”字为例,古埃及的“人”字画得非常具象,而中国的“人”字却相对抽象,这是因为古埃及长有很多紫砂草,剥开草杆用芦苇杆蘸着烧过的碳就可以很轻易的作画,而在中国却是用石刀或者青铜刀在牛的肩胛骨或者坚硬的龟壳上刻写,这也是古人有“代人捉刀”(代人执笔)一说的来历,因此古代中国先民只能刻写简单的符号,必须要对字形进行半抽象化。
2.以形表意的东方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主要是以形表意,内涵大量的信息。中国古人建立任何一个事物的概念非常简单,在一个具象文字符号上直接类比和引申就可以完成,这使得我们在直观上就可以获得这个符号的指谓,用不着抽象逻辑推导来获得概念。
这个图的第一个字是“人”字,第二个字是“从”字,第三个字是“比”字,第四个字是“北”。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用生活中的一幅画来表达意思。上面四个字的本义完全是具象的类比引申得出,而不是通过逻辑推导关系得出。
3.逻辑推导下的拼音文字
古代的部落要么没有文字,但凡有文字的都是象形文字。拼音文字为什么会发生呢?它一定要发生在一个既有隔离,又有过度交流的地方,这样的自然条件要求,全世界的古文明仅见于环地中海地区。早期的环地中海地区由于土地贫瘠而森林茂密,随着进入农耕文明后人口暴增,土地所产粮食并不能养活所有人,古希腊在公元前600年就演进出半工商半农耕文明。
古希腊的人要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就必须把商品做得非常精巧,才能到北非的古埃及、中东两河流域或者古巴比伦换回粮食。环地中海地区的人要不断的经商并频繁交换商品,走到一个地方既听不懂当地人的语言,也看不懂当地人的象形文字,但是双方又要完成商品交换这个行为,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把对方的发音标注下来,大家最终只把音标体系留下来,而放弃各自使用的象形文字符号,这就形成了拼音文字。
学习英语中让人不畅的针与鲠
拼音文字一旦发生,它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任何此符号的概念消失,要想建立概念必须要在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中进行推导。以“SUN"这个单词为例,没有学习过英文的人看见这个单词,是不可能知道它指的是太阳。
如果说我站在"SUN"上,你会认为"SUN"是大地;如果我说坐在"SUN"上,你会认为"SUN"是椅子。
"SUN"这个单词必须在一个语法逻辑结构中被赋予概念。再比如“REPLAY"这个词,我们可以通过"PLAY"和"RE"的意思,逻辑推导出其含义为“重播”,但是在中国字中绝无这种可能。
这是一个抽象程度非常高的思维方式,万物都在“是”的后面,以至于说每一句话,想每一件事都必须处于一个严密的逻辑结构中,这对习惯具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这便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如坐针毡、如鲠在喉的真正原因。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一直坚持学习到融会贯通以后,不适应感才会自然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学习英语的过程很难坚持的原因。大多数人是短视的,希望马上有效果,而不适应感会造成我们不断拷问自己,这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一旦感觉效果不好就容易放弃。
英语学习的方法论
既然找到了英语学习过程中如坐针毡、如鲠在喉的真正原因,也看到了它的发展过程,那么建立了一个世界观就要有一个对应的方法论,我们得穿越回当时最初商品交换的历史现场,去感受一下怎样学拼音文字才是有效的方法。
1.先学习大量的实物名词
假设我们穿越回到古希腊,我们的技能是制作各种精良的饰品和物件,但是我们缺粮食。现在必须要通过水路,穿过美丽平静的地中海达到北非古埃及去换粮食。
当我们带着自己的货品第一次踏上古埃及的土地,跟别人交易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表达“我要粮食”,古埃及人很可能也没见过我们手中的精美饰品和物件,他们甚至连这个物件的发音都不可能有,怎么办呢?
我们可能手舞足蹈的进行肢体语言交流,最终我们用自己手中的物件换到了古埃及人手中的粮食,但是为了以后可以更高效的进行交换,那么这次一定会留心古埃及人说粮食的发音,以便下次见面的时候,一说这个发音古埃及人就会知道我们需要粮食。同理古埃及人换回了我们这边的神奇玩意儿回去给别人展示,但不知道怎么说也会很尴尬,因此一定会仔细留意我们对这个物件的发音,在展示的时候才可以告诉别人,这个物件是什么。这样的方式可以比较快速的记住物品的发音,因为这是不需要进入逻辑推演模式的,相当于“以物表意”,看到了物品就直接对应到了发音上。
实物名词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用“以物表意”的方式进行,不需要立即进入逻辑推演模式,这很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先学习大量的名词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沿着这样的思路,在Ebay和Amazon上有大量实物商品,而且逛着商店心情也比较好,学习也不容易枯燥,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唯一要看好的就是自己的购物车。
2.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我们再回到古希腊,随着跟古埃及人的贸易数字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宽,交换的商品不仅限于粮食,我们对古希腊的其他事物也有着很浓的兴趣,特别是古埃及的美女。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想把古埃及美女娶回雅典,不能只是有粮食吧,还得跟人有精神交流,不能让妹子觉得我们就是暴发户没文化没思想对吧?于是就我们就开始研究跟表达情感和思想相关的文字,这些文字比起实物名词来说要抽象得多,好在之前我们有着大量丰富的实物名词底子,虽然最开始沟通不是很通畅,但是古埃及的美女用实物名词进行一些辅助说明,基本就能明白表达情感词的说法和意思,最终抱得美人归。
回到现代我们复盘一下,怎么样去完成这个从物质到精神过程的跨越。首先得有大量的实物名词词汇基础,其次得有一本英英词典而不是英汉词典(这本字典就是那个娶回雅典的美女),我们可以通过词典里面的例句,也就是进入一个语法逻辑结构去推导它的意义,比如"CHOOSE"这个单词,例句中如果知道实物词"SEAT"和"DOOR"的意思,也就很好猜出"CHOOSE"的意思,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会出现中文意思的转化,可以直接进入认知的层面。
3.拼音文字要多用于交流
我们明白了拼音文字产生的原因,也用现代生活中的方式复盘了拼音文字最初使用的场景,最后还是得说:拼音文字真的得多交流,这毕竟是为双方交易而产生的文字,当然交流可以是买卖货物,也可以是泡妞,总之需要多用于交流才会更好的使用。
总结一下:死记硬背单词肯定不是个最好的策略,只看和模仿也不是最好的策略,先从能看见的实物名词学起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由此推导出更为抽象的用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类单词的意思,而不需要在脑中进行中英文转换,直接进入认知层。这个从文字产生的底层逻辑推演出的方法应该会更适合学习拼音文字。
(备注:文中关于东西方文字及其起源的材料,来至于《混沌研习社》里王东岳先生的《东西方文化溯源与东西方哲学》第5-7节课的内容,我找见学习英语办法的灵感来源于听王东岳先生的课程,特此感谢老师精彩的材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