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断舍离》第二章
断舍离可以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断舍离的机制是将自己不需要的、不合适的、不舒服的物品换成需要的、合适的、舒服的物品。
从而脱离执念、了解自己,保持心情的愉悦。
在了解了断舍离的大概含义之后,我们会发现,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选哪个不选哪个一定有理由,而这个过程一定有着心理上的挣扎,筛选物品仅仅只是对于物品的选择吗?
背后是不是与我们的性格有关?实行了断舍离后,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首先在断舍离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的了解自己观察自己。
在筛选物品时,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判断这些物品是否是我们需要的,是否是当下的必需品。
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而且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
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
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先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
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他就行了。”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
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断舍离可以帮助我们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一切。
一旦开始着手收拾了,那么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物品杂乱的现状。
了解了断舍离,人就会发现,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直以来竟然堆积了那么多的垃圾和废物。
到底在这些废物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真是不可知。
除此之外,恐怕也没少花钱。
在最初阶段,你要先分析自己到底被这些物品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为,实现自我完善。
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靠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就能做到。
这就像是改善体质,抛掉以往那些治标不治本的疗法,彻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利用住所这种与自己最亲密的环境,从根本上完善自己。这么一想的话,自然就充满行动的力量了。
断舍离可以帮助我们去除自己的执念。
以整理衣柜、扔掉不穿的衣服为例:生活中最明显的就是,一到换季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可是衣柜里明明已经塞满了衣服。
这就是典型的“明明是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就是一种“说是有可却没有,说没有可是却有”的奇怪状态。
如果丢掉这些衣服,是不是就等于丢掉执念的行动呢?
每个人都可以抱着这样的心态试试看,从那些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断舍离能带来意识、环境、气场的变化。
在断舍离前,我们无法成为物品的主人,反而被物品所束缚与奴役。而在断舍离后,整个环境更为清爽,舒适自在的空间给我们带来气场的上升,从而人生与从前大不相同。
断舍离可以磨砺我们内在的感应力。
“断”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不断重复doing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也就是达到being的状态。
打个比方,多数时候,食物本身本来并没有好坏,人都是因为自己吃东西的方式不对才出现问题。
所以,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余堆积,导致自己行动困难。一切的错误都源于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错。
断舍离正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在瑜伽里,人们把这种感应能力叫做内在智慧。
过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烦不已,内在智慧就会变得迟钝,所以必须通过行动让它重回生机。
而所谓行动,正是将家里“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
要是这么想,你所做的一切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不管是食物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保证它们是正确的、让我们觉得是舒适的。这就是断舍离磨砺的内在感应力。
在了解断舍离对我们带来的变化后,再来看看意识是如何跟着转变的。我们把断舍离分为几个阶段:
初级阶段:最初的阶段是“舍”,要彻底地筛选物品。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开始,人势必会觉得迷茫。
已经下决心要把不用的东西丢进垃圾袋拿出去扔了,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怜悯。因为迷茫,所以总是不能把东西干脆利落地扔掉,身边的东西仍然还是很多,很杂乱。
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设法与这种觉得可惜的想法作斗争,反复坚持实施舍离。
中级阶段:判断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慢慢地,人就不会再以可惜为借口,把用不着的东西留在身边了。
做到了这一点之后,就到了果断下判断与下狠心的阶段。此时,人就能用“把这个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吧”、“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它”的形式做出明确的选择。
高级阶段:如此反复下去,那么身边就会只留下适量的物品。
所谓适量,它的程度会因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就是会让你有“自己能够掌控”这种感觉的量,包括你能掌控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它们能够物尽其用。
在断舍离里,到了这一阶段,你的家才终于从“仓库”变为“住所”。
在这以前,你的家到处都充斥着用不着的破烂,就算你把它们收拾得再整齐,也没有任何意义。实施收纳术,应该从这个阶段之后开始。
最终阶段:和物品交朋友,也就是说,要开始做精挑细选的工作了,这才是真正的高级、大师级的水平。
不但确保每样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能确实用到它,还要和它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这样的话,就是达到了“断”。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其实都可以抛掉“住所”的称谓,改叫“自在空间”了。这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最为舒适自在的空间。希望大家都能达到这个境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目的。
断舍离的主角是人,处理的是物品,在这儿我们总结一下人与物品的关系,有三句话大家要记住:一是物品要用才有价值。二是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三是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说到底,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或是有用。
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比如说饭粒,在饭碗里时人会觉得它是既美味又能填饱肚子的好东西。
但万一掉进了水槽里,那我们就会觉得它脏死了。
从物质本身来说,它还是它,没有任何变化,但你绝对不会想吃它。
类似这样的情况,小到在我们的房间里,大到在整个社会里,无处不在。
所以,要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物品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它应该在的地方,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断舍离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