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独处、孤独、寂寞这三个词,很多时候,我们把它们等同起来或者说没怎么在意它们的区别。其实,这三个词不仅仅从字义上来理解有所不同,在关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精神层面时更有着质的区别。
寂寞是指无法与人沟通或无法通过沟通来获得满足,这是心理学上对寂寞的定义,它强调的是你无法与人沟通或得不到别人的沟通;孤独为一种心理表现,精神残疾的症状,这也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孤独的,它意在表明主体不想搭理别人,这与寂寞是别人不想搭理你,显然不同;独处,简而言之单独相处,既然是一个人又何来相处呢?意指与自己相处,独处是一种生活状态和心里状态的完美结合。每个人都需要独处,正如陈绮贞说的“如果没有独居的过程,生活就永远都是别人的生活加上自己的生活的总和,不会是自己的生活”。寂寞是消极的,但它并不是无用的,孤独亦然,任何事物总是好坏同时存在。对于很多音乐家、作家、艺术家而言,寂寞孤独的灵魂往往是灵感的源泉。
作为一个正在读大三的我高谈阔论“独处”、“孤独”、“寂寞”,未免有些班门弄斧亦或是太稚嫩了点。故我不在此作褒贬,只是以笔聊感。
我是初一的时候开始一个人生活的,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留守儿童并不为奇。现在回想起那三年的生活,让我怀念,像是在一个温暖的午后静静地品一杯茗,有着一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清新淡雅之感。那时候,因为年少无知涉世未深,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手机消遣,日子过得甜淡如泉。每周末回家无非就是写写日记、看看书、种种菜罢了,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生活。
上高中的时候因着学习压力,快节奏的学习生活,还有那青春期特有的爱恋,我骨子里的敏感、忧郁像戴望舒书诗中的丁香姑娘一样徘徊着……那是一种从身心里感觉到的孤独、寂寞,绝不是独处。那时候的我,自然也就比较喜欢穿黑色的衣服,因为骨子里的不自信总喜欢穿内增高,一头黑发披到腰间,这无疑从外形上更是给自己增添一丝惆怅。其实,当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眼里的孤独寂寞不过是青春期的常见病。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多大的坎,其实当过去后一切也只是一段路程而已。如果内心强大,生活积极向上,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了。
现在,一名读二流大学的我努力过着一流大学的生活。把留了十几年的长发剪短,自己也觉得清爽、精神、干练、自信多了。我开始敢在夏天露出自己的腿,我开始喜欢穿颜色鲜亮的衣服。而我现在也开始真正明白独处,并从心底接受与享受独处。都说在大学里一个人的状态是很常见的,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大学里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选择往往不可能随时都有伴而行。你必须学会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自习、甚至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行、一个人走向社会、一个人考研……我们不能因为讨好别人,适应别人的生活而委屈自己,过着自己将就的生活。
前几天我在网上买了一本奶茶的书《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因为保有你,所以我感到幸福;同时保有我自己,所以我能安心的自由。”我想凡事都应该留三分给自己,给自己一个独处的时间与空间,才不会至于糊涂地活着。
啊呀,回过头一看,感觉自己完全跑题了~,完全顺着自己的心写了。一开始,怕别人看到我的文题而想成是议论文,所以一开始我也尝试着按议论文来写,写着写着就任性起来了。这样也好,你有缘来看,我很荣幸。平等地交流,思想的碰撞,我们就是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