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根据能力圈法则可知,人的能力无法跳跃发展,只能在现有基础上一点一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在舒适区边缘。
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感又有挑战,进步最快,实际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学习不是一味的努力,成长也不只是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的边缘一点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改变。
二:深度: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深度学习的三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知识
读书这件事最好不要请人代劳,从长远来看,终归是要自己获得挖矿的能力。
(2)深度缝接新知识:关联,高手的暗箱
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的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的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想要获取关联能力有几个重要的点:
a:首先,要有目标,对某件事有足够的热爱。
b:其次,输入足够多,知识和阅历越丰富,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
c:再次,保持好奇心。
(3)反思生活,输出成果去教授
学习不止读书,持续反思会让我们对生活细节的感知力越来越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三:体系:用“触动学习法”建立个人“认知体系”
是认知体系不是知识体系哦。
阅读时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在触动点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出大量能够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几个点?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是: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想通了这些,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读了一些优质的书、报了一些高端的课,自己却发发生想象中的巨变的原因了,因为那些书的目录、那些课程的大纲,虽然洋溢着体系的香味,但他们可能与自己的认知和需求贴合的并不紧密,学了也用不起来。
随着我们认知体系的不断完善,原来距离我们较远的知识就会变近,(之前喜欢靠近比自己厉害的人,接近他们时自己会私下会准备很多的话题,即便如此见面之后依然避免不了尴尬,今天我突然领悟到了之前和张超毅那群智慧的人之间隔着的是认知的鸿沟,物理上的距离再近也产生不了好的关系,因为精神上的认知相差实在太远)
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我们潜意识的感知能力完全可以作为学习的筛选器,透过情绪触动,识别与自身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内容。仅仅的抓住这些内容就可以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高效学习、快速提升。
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一个触动点若能转化成一个认知结晶,那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仅仅触动还不够,如果不及时强化,新的触动点很可能停留一段时间就“飞走了”为了留住它,让它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就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链接。
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因为人的认知不会一下子发生大的跨越。
四: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
认知闭合,效能降低。单纯的依赖打卡,不仅会转移行动动机,还会降低行动效能。这源自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认知闭合需求。
所谓认知闭合的需求就是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的欲望。扩展到行为上也是一样的,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理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时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若在自己设定的时间没有完成心里会一直想着;或者每天跑多少米的步数,亦或是整理房间,若没有完成大脑会一直惦记,直至完成,大脑就会自动清理原先被占用的空间。
打卡活动自带任务心态,每打一次卡,都面临一次任务闭合的需求。打卡开始并无大碍,动机一旦转移,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在任务心态的驱使下,人们慢慢关注的是完成情况,对任务本身没有更大的热情。任务心态很容易让人身心分裂,比如跑步时总想着还剩多少时间就可以结束,读书时还剩多少页就可以完事儿······
两个策略,轻松改变
(1)用纪录代替打卡
(2)设下限不设上限
五: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无反馈,不学习。有作品意识才有未来。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玩玩玩”,而不是一味的努力和坚持,让理智脑去“学学学”
往往注重于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使得学习过程变的痛苦和无趣。
不能一味的学学学没有产出,因为没有反馈的学习是痛苦的,而且十有八九会失败。单纯的输入式的学习是低层次的勤奋。
从现在开始,请不要默默无闻的独自耕耘了,不产出、不运用、不得到反馈,就算学一辈子也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机遇。
真正的学习不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的产出作品,获得反馈,我么你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六:休息: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
有效的学习的关键是保持极度专注,而非一味比拼毅力和耐心。
那些持续刻苦、争分夺秒、舍不得休息的人,他们的精力总量呈一条持续下降的曲线,精力一旦消耗到一定程度,注意力就开始不自觉的涣散思维速度放慢,精力继续消耗学习效率就会进一步降低。刻苦着采取的策略是强迫自己刻苦、努力,做别人做不到的努力,即使昏昏欲睡也要强大精神,可是效果越来越差,过程中感受到的多是痛苦而不是乐趣。
我能深深的体会到其中的滋味,终于弄明白了自己初中、高中几年的学习状态了,那会的我就是属于刻苦类型,经常挑灯夜战,经常与自己的意志力死磕,但是成绩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以至于怀疑自己的智商,然后再加倍努力,经常恶性循环,好在明白了,感谢,发自内心的感谢。
那些学习比较轻松的学霸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他们的精力曲线成波浪状,这种循环能使精力水平一直保持在高位。
这个曲线足以说明“主动休息”的意义和优势,优势日积月累,一些人领先于另一些人就会成为必然。
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保持极度专注,而不是靠意志力苦苦支撑,谁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科学的模式是:极度专注+主动休息,如此反复。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有了这六招“通关秘籍”,对于未来,我深感自己的信心大增,感谢作者周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