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千字《道德经》,讲透人生大智慧

《道德经说什么》

    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名叫《道德经说什么》。

  提起《道德经》的大名,想必是家喻户晓了,但如果让人们说说里面都讲了些什么内容,恐怕也没多少人能说得特别清楚。很多人曾经怀着好奇心找来《道德经》想读一读,但才翻几页,就被里面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给难住了,觉得这本书实在是太深奥、太难懂了,最后往往是把它丢在一边落灰了。

    不过,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韩鹏杰教授认为,如果大家因此与《道德经》失之交臂,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损失。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人生智慧,比如,哲学家可以从中洞悉宇宙天机,军事家可以从中参透兵法百道,政治家可以从中学习安邦定国,等等。

    因此,无论是遇到人生困境,还是面对时代转型,我们都能从《道德经》里找到有益的启示。就像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的那样:“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的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获;而道家就像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到《道德经》了。”

    不过,也许大家会问,《道德经》满打满算也才五千多个字,还不如一篇论文的字数多,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奥的内涵呢?

    这就要从这部书的作者老子说起了。大家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电视剧《西游记》里面,那个把孙悟空投进炼丹炉里炼出火眼金睛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在道教里的一个化身。但抛开神话传说不谈,历史上真实的老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韩教授告诉我们,在古代,“老”和“子”这两个字都是尊称。一般来说,能被称为“子”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比如孔子、孟子、荀子等等。而“老”则代表着非常高明的智慧和境界,中国有句古话叫“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说的就是这道理。

    那老子是做什么的呢?他的那些非凡的智慧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据《史记》记载,老子曾经担任过周王朝的“守藏史”,这个官职放在今天,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兼国家档案馆的馆长。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书是一种最高级的奢侈品,普通人一辈子可能都接触不到一本书,中国人“敬惜字纸”的传统就是从那时候延续下来的。老子作为国家图书馆的一把手,掌管着天下的图书,想读哪本随时可以读。更重要的是,他还管理着周王朝的全部档案。大家知道,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最准确可靠的方法就是翻阅档案,从泛黄的故纸堆里寻找历史的真相。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老子就是从卷轶浩繁的书籍和档案中,获取到非凡的智慧和见识。而后,他西出函谷关之前,把自己毕生的智慧提炼升华出来,写成了《道德经》这样一部震古烁今的著作。无论是修身之道、治国之道,还是为官之道、人生之道,统统能从里面找到答案。因此人们把《道德经》誉为“众经之王”,历代名家都极为推崇,鲁迅先生就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而韩鹏杰教授曾钻研《道德经》数十年,对这部国学经典有极深的见解。为了让普通人也能领悟出《道德经》的无上妙处,他特意写了这本《道德经说什么》,以原本古籍为基础,用“以经解经”的方式进行逐章解读,帮助我们真正读懂《道德经》,理解老子思想和中国文化,并解决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好,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解读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1.《道德经》究竟讲了些什么

    放眼五千多字的《道德经》,其中,“道”字重复出现了七十多次,“德”字也重复出现了四十多次,可见,《道德经》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道”和“德”。但值得注意的是,《道德经》里的“道”和“德”,和我们现在常说的“道德”这个词,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只有弄懂这两个字的真实含义,我们才能理解《道德经》在说什么。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道”这个字。老子所说的道,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至于日常工作和生活都要遵循的准则和边界。那么,这么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些抽象,在书中,韩教授通过一个形象的例子,向我们阐述了“道”的几个内涵。

    假如“道”是一条道路,那当我们走在上面的时候,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没错,就是方向和目标。不管我们走在什么道上,都要先确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没有方向就叫作“迷路”,没有目标就叫作“流浪”。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我们必须走在正确的方向上,知识才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如果你的方向一开始就走错了,那知识就有可能起到负面作用了。比如,那些窃取用户信息的网络黑客,高智商犯罪的罪犯,他们就是利用了丰富的知识去干了坏事。所以说,“道”的第一重内涵就是方向和目标。

    那找到了方向和目标之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大家想想,在道路上走是不是属于交通,交通就得有规则,如果所有人都不守规则,那道路上就会出现混乱。比如说,我们国家是右侧通行,但英国却是左侧通行。如果你到英国自驾游,却不遵守当地的规则,那就会出现重大的安全隐患。另外,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讲境界。比如说,在有斑马线的地方,司机减慢车速礼让行人,就是一种很好的境界。所以,“道”的第二重内涵就是规则和境界。

    那“道”还有没有其他内涵呢?

    假如我们开车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最需要注意观察什么地方呢?没错,就是路的边界。只要是道,就会有边界,边界之外就是深渊,就是歧路,一旦你非要闯过边界,轻则伤筋动骨,重则车毁人亡。在现代社会,人们把边界叫作“红线”和“底线”,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看清红线和底线在哪,不要去触碰它们,唯有如此,才能保我们一世平安。所以,“道”的第三重内涵就是红线和底线。

    说完“道”的三重内涵,我们再来看看“德”这个字该如何理解。

    大家在心里默想一下“德”这个字的写法,先是一个双立人的偏旁,接下来该写右上部分的十字,这就像我们一起走在道上,走着走着遇到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人生岔路的时候怎么办?下面就是一个横过来的“目”字,“目”字在古时候就是横过来写的,叫作“横波目”,后来才逐步演变成现在竖起来的样子,这就是说,眼睛要紧盯着前面的道,大家同心同德,一心遵循这个道,这样就不会走上歧路了。

    所以说,“德”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按照道去做。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之人,就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但如果你偏要反着来,不按照轨道走,这就是“出轨”了,就会遭到大家的反对和唾弃。

    我们看中国历史,对历代皇帝的评价只有四个字,“有道”还是“无道”。“有道”的皇帝就是明君,就是有德之君,就会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而“无道”的皇帝就是昏君,就是失德之君,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推翻。

    所以我们看出,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做人做事的最高标准,就是“道”和“德”这两个字。而老子写《道德经》的真正用意,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按照“道”的要求去做,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2.“道”是规则和边界

    在《道德经》八十一章中,前面三十八章叫作“道经”,讲的是“道”的智慧,而三十八章之后的部分叫作“德经”,阐述了“德”的智慧,两部分合到一起,就是完整的《道德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前三十八章只讲“道”,三十八章之后只讲“德”,其实整本书都在讲道与德。之所以这样分,是《道德经》这本书要告诉大家一个重要的逻辑,那就是“道在前而德在后”。把“道”搞清楚了,坚定地坚持地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如果反过来,那么这本书的智慧和思想就会被过滤掉许多。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一定要按照道在前而德在后的顺序,否则就会理解偏差。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道经”部分的核心知识。

    在书的开头,老子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道这个东西是很高深、很全面的,而我们的语言和逻辑是有局限性的,如果非要用语言和逻辑去讲解它,那讲出来的肯定是有局限的、不完整的“道”。

    既然“道”不能讲出来,那我们该怎样理解和认识它呢?老子接着又说了,应该用形象的方式去领悟,这就是中国文化里常说的“悟道”。

    我们知道,天地初生的时候,只是一片没有形状的混沌,一切东西都看不清楚,我们也没办法对它下定义,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等天地分开了,浑沌的宇宙中出现了明亮的群星,这时我们才能看清它的模样,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老子通过这句话想要告诉我们,“道”就是万物之母,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本源。《道德经》后面还有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现在天地从无到有,演变出了万事万物,那我们该怎么观察这些事物呢?老子也给了方法,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两个方面,就拿人本身来说,我们的肉体就是“有”,除此之外,每个人都有看不见、摸不到的精神世界,那就是“无”。光有肉体没有精神,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光有精神没有肉体,那就成了“孤魂野鬼”。

    所以,“有”和“无”是相依相生,缺一不可的,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也应该如此,要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这样,才能看到事物最本质的模样。

    因此,在上面这句话之后,紧接着老子又说了一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意思是,如果你学会从“有”和“无”两个方面去观察事物,那你的思维水平就达到一个很高明的地步了,也就是老子所说的“玄”。假如你还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无形的东西也拥有巨大的力量,甚至能影响和改变有形的物质,那你对“道”的理解就算是登堂入室了,也就能够进入《道德经》里讲的“众妙之门”。

    此外,韩教授在书中还告诉我们,“道”不仅是万物之源,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规则。

    比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当大家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要是你心里没有这个标准,你就无法对善恶、美丑等现象做出正确的评判。再进一步说,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正必有反,有黑必有白。

    所以《道德经》接下来又说了:“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里面,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音和声、前和后,都是对立而统一的,当它们相辅相成的时候,世界才能稳定运行,达到老子说的“恒”的状态。

    举几个现实的例子,中国传统艺术就非常讲究“有无相生”,我们看古代那些水墨画,没哪个画家会把一张纸画得满满当当,而是留有大片空白,这种手法叫作“留白”,能使画作详略得当、生机勃勃,“无画处皆成妙境”。再比如,名扬天下的苏州园林,园艺师不仅强调假山、水潭等实景,更强调的是虚景,比如风声、雨声、月影、花影,等等,从而营造出移步换景,“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我们平时做事情也是一样,用老子的话来说,好的领导者一定善于“处无为之事”。不是说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很辛苦,就能把工作干好,只有学会处无为之事,才能达到更好的有为的效果。

    也就是说,假如想做成某件事,那我们必须得搞清楚,在哪些方面应该“无为”,不要让繁杂的琐事,把自己的时间全部填满,而是集中精力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这样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道”还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问题、理解人生。

    老子告诉我们:“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盈就是满的意思。大家可以试一下,手里端着一个装满水的盆子,稍微走两步,盆子里的水就会溢出来,我们走得也很累。倒不如适可而止,只装半盆水,这样走起路来就轻松很多,水也不容易洒到地上了。老子通过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凡事勿求满,适量最好。就像吃东西一样,八分饱是最健康的,要是每顿饭都得吃到撑为止,就要出大问题了。

    接下来老子又讲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大家知道,人对财富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句老话叫“欲壑难填”,像和珅那样的大贪官,拥有的财富数不胜数,几十辈子也花不完,可他还是不停地捞钱,不知道收手,最后全“便宜了”嘉庆皇帝。其实老子早就说过,就算你家里摆满了黄金美玉,如果不懂得知足,不懂得分享,再多的财富也无法世代传承下去。因为富贵会冲昏人的头脑,让人生出骄奢淫逸的念头,结果把偌大一份家业败得精光。所以古往今来,再富贵的豪门也难免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结局,这就是“五世而斩”和“富不过三代”的道理。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家族福泽绵延,免遭横祸呢?

  《道德经》给出的答案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只要我们能做到功成身退,能恪守天道,就不会陷入“五世而斩”的历史怪圈里了。

    不过,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错误的,觉得老子是让我们事业有成之后就急流勇退,彻底抽身出来,从此隐居山林。而事实并非如此,韩教授告诉我们,老子所说的“退”,指的不是要居功自傲。当一个人功劳越大、财富越多的时候,越要像唐代名将郭子仪那样,谦虚谨慎,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好的结局,不至于被财富和功名所拖累。

3.按道行事,才能成为有德之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道德经》的前三十八章,也就是“道经”部分,现在我们再来讲一下“德经”的内容。

    前面已经说过,“德”就是按照“道”的要求做事。那我们怎样判断一个人是“有德”还是“无德”呢?

  《道德经》是这样解释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是说,最有德的人,不会把德当成很重要的事儿,不会到处宣传说:“今天我又做了有德的事情,我真是个有德之人。”对他们来说,“德”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呼吸一样,做完了也就把它忘掉了,这才是真正有德的表现。

    反之,有些人偶尔做了一件有德之事,就会到处宣扬,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有德之人”,但这种做法反而是境界不高、德行不够的表现,因此就落入了“下德”甚至“无德”的范畴。

    那儒家提倡的“仁义礼”这些品质,与道家的“德”相比较,孰优孰劣呢?

    先拿“仁”来看。老子说:“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就是说,那些富有仁爱思想的“上仁之人”,做好事是有意为之的,他们觉得这个事是值得提倡的,能彰显仁爱思想的,然后就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做完好事之后也不求回报,而是转身离去,从此相忘于江湖。就像李白那句诗写的一样:“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可见,“上仁之人”也是很优秀的,但比起“无为而无以为”的“上德之人”,还是差了一些,因为“上德之人”做好事完全是出于本能,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随心而做,根本不考虑这件事是否值得,是否有意义。

    而“义”又比“仁”差了一些,老子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就是说,富有侠义精神的人,做好事也是有意为之,而且他们做完好事后,会到处宣扬自己的事迹,以博取人们的夸赞:“大侠真是义薄云天。”老子觉得,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在求名,有较强的功利性,因此落了下乘。

    至于儒家最看重的“礼”,也就是礼教、礼法,老子就更看不上了。我们知道,“礼”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定,在古代,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要遵循礼法的约束,比如明代的嘉靖皇帝,其皇位继承于伯父明孝宗这一脉,他登基后,想把自己的亲生父亲追封为先帝,移入太庙供奉,但大臣们认为这样不合礼法,坚决不同意。就这样,皇帝和百官僵持了好几个月,朝政彻底停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事件”。皇帝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一言一行都得遵守礼法的要求。但“礼”的实际效果怎么样呢?老子说“莫之应”,也就是没有人回应,大家都不听你的。

    因此老子感慨地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说,等人们把“道”这个东西统统忘到脑后了,就开始提倡“德”,如果“德”也没人理了,然后再提倡“仁”,等仁义这些东西都没人听的时候,就出现了礼教和律法。我们回顾历史,老子讲道,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到了韩非子讲法的时候,天下已经礼崩乐坏,只剩下严苛的礼教和律法了。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老子所说的“道”,要比仁、义、礼更加高明,更值得我们追求。但具体该怎样做,才能领悟“道”,让自己成为有德之人呢?

  《道德经》给出了答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资质最高的人,听了别人讲的东西,觉得很有道理,就坚定不移地按照它去做,如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反复钻研,勤勉地解决问题,直到完全理解和掌握。只有这种“知行合一”的人,才能脚踏实地,一步步向着“悟道”的方向走下去。

    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也就是说,资质中等的人听了别人讲“道”,也想按照道的要求去做,但一遇到困难就会将信将疑,犹豫不决,最终半途而废,一无所获。至于资质最差的人,就更不堪了,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会嘲讽抬杠,但自己又提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我们理会的。

    另外,很多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总是觉得自己进步太慢,甚至有时候还会退步。针对这些困惑,老子给出了解答,他说:“进道若退”。就是说,当我们练习了很久,却感觉自己退步的时候,其实是在进步。比如练习书法,很多初学者刚练几天,觉得自己进步飞快,很快就能成为书法大师,结果又练了几个月,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实在太丑了,根本没法看。其实这是因为你的眼光进步了,但手还还没有跟上,如果继续坚持练习,用不了多久,你的书法水平就会突飞猛进。这就是“进道若退”的道理。

    那如果我们把《道德经》修行到极致,会有多厉害呢?韩教授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老子所说的“圣人”。

    在这里,也许大家会疑问,觉得圣人哪是那么容易当的?在儒家,只有品德修养达到极高境界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圣人”,就连大名鼎鼎的晚清名臣曾国藩,也只能算“半个圣人”。

    不过,道家对圣人的定义并没那么苛刻。比如,我们先来看一下“圣”(聖)的繁体字。它是底下 “王”字,上面再并列加个“耳”和“口”。“耳”代表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口”代表善于说服别人,“王”代表有领导力,这样的人就是老子所说的“圣”。而且,连具体的成圣方法,老子也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了。

    圣人为人处世的原则很简单,只有三句话:

    第一句是“后其身而身先”。意思是,越是把自己利益放在后边的人,反而越能走到前边。因为大家会非常拥护你,往前推你、往高举你。

    第二句是“外其身而身存。”越是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越能有好的生活状态。

    第三句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如果一个人凡事只关照自己的私心,凡事私字当头,什么好处利益都拼命抢在自己手上,这样的人注定走不远,别看他现在抢得凶,将来会失去更多。而悟了道、有了大智慧的人,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先给他人分利,而受到他恩惠的人,又会回过头来报答他,帮他壮大事业。

    所以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只要我们效法天道,知进知退,就能成为一个有境界、有领导力、有大智慧的“圣人”,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我们的人生就会平安顺遂。

    说到这里呢,《道德经说什么》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们就讲的就差不多了。通过今天的介绍,相信大家对《道德经》里蕴藏的人生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

    老子用简明深刻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为官之道、人生之道。每个人读《道德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会不断获得新的智慧和启迪。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一读《道德经》。就像韩教授所说的那样,踏踏实实用一生时间去钻研一本经典,才是一种好的学习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对学问的传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236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86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715评论 0 34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99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95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733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85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22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02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96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816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47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00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5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204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6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