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异类》是在2016年5月9日,在书的首页写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即便具有”异类“一样的天赋,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也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
第一章: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成功者,换句话说,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因取得了更多的减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加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更高的成就;第二,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
第四章:天才之忧(下)
如果你有一位能给你高屋建瓴的指导的父亲,你肯定明白紧要关头为自己谈判的价值;如果你从小生活在纽约的民族文化中小学读书,你就不会因为一棒剑桥教授准备处罚你而束手无策;如果你曾在哈佛大学读物理,你会很容易与曾经在几个街区以外的麻省理工读工程的陆军少校打交道。
第五章:乔·弗洛姆的三个启示
1:父母的生活方式、父母所属的阶级,对子女的成才至关重要。
2:能赚多少钱并不是使我们快乐的最终源泉,是我们快乐的源泉是这份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让我们实现自我。
3:做一份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自主性、复合性、付出与回报关联性的最佳组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比金钱更重要
第七章: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
1: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能力与我们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2:改进自己与工作之间关系的机会
3:文化变革的案例——在通向职业成功的道路上,除个人努力以外,我们所处的文化、历史和外部环境对我们能否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八章:稻田与数学
1:本书所涉及的成功的案例均是那些比同辈更加努力工作的个人或团体。比尔·盖茨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沉迷电脑,比尔·乔伊也一样。甲壳虫乐队话了数千小时在汉堡练习演出,而弗洛姆在机会降临之前,已经在不入流的并购诉讼生意上打拼多年。努力工作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而稻田中产生的文明的精华是,通过努力工作,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贫穷中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
2:怎样做才算是勤奋:当面对一道难题做不出来放弃之前会花多少时间思考,他得到的答案从30秒钟到5分钟不等,平均两分钟;成功就是坚持不懈,就是顽强不屈,就是别人花30分钟就放弃的事你却花22分钟去思考的坚定信念。
第九章:玛丽塔之幸
1:裕家庭孩子与贫穷家庭孩子的差距主要是在非在校时间内形成的。
2: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的确造成了孩子们之间的差别。
3:”协同培养“的原则教育孩子,带他去博物馆,在各类辅导课程中报名,参加学校的夏令营。他在家有很多书可以看,所以他不会觉得无聊。他的父母视孩子充分接触社会为己任。因此暑假过后,小威廉的阅读和数学成绩大幅提高就不足为奇了。
PS:环境问题,教育问题
4:对于成绩不佳的孩子,学校教育远远不够。
5:学生无论贫富,经过同等努力,成绩提高的幅度是一样的。
6:放慢节奏可以使学生学的更多,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刻。我上课也可以更放松,并且有时间与孩子们做游戏。学生们可以问更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我向他们解释问题,学生遇到不清楚的也有时间查资料,不会有时间压力。
7:机遇之歌——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牺牲自己的部分个性。
8:“异类”是那些获得特殊机遇的人们——是那些耐心等待,当机遇到来就当仁不让把握住机遇的人们。
9:做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可以给人带来多么不可思议的影响。
尾声:故事来自牙买加
比尔·盖茨本可以安心接受天才的称号,没必要在回顾人生历程的时候表现出谦卑:“是的,我是幸运的。”他之所以如此回答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成功的确因为幸运:没有湖滨学校电脑俱乐部在1968年为他提供电脑,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就。无论是冰球运动员,比尔·乔伊,罗伯特·奥本海默还是任何意义上的超长之辈,都无法目空一切的说:“我的成就完全依靠我自己”。他们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
PS:读完这本书,书中举了比尔盖茨、乔伊的例子,以及用真实的数据让我了解到,成功,不仅仅靠个人努力,其中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具有不可操控性。"一万小时定则"让我明白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