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刻意练习成为一名卓越销售或卓越CEO,从哪里练起?怎么练?练什么?
在《刻意练习》中说道,认知复杂性高与认知复杂性低的学习活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隐性知识的多少与比重。
隐性知识需要在情境中去寻。
比如,如果运动减肥,就要了解自己的肠胃消化情况、肌肉含量并且要在规律的自行监控中掌握自身的新陈代谢规律,以及运动时间的长短对于脂肪消耗影响等等。
这些知识并不是找了私教告诉你后就能运用的,往往是需要自己去主动了解、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你得到的数值才能比较准确。才能更好地掌握身体的节奏,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认知复杂度是指你建构“客观”世界的能力。
认知复杂度高的人具有高度复杂化的思维能力,更善于同时使用互补与互不相容的概念来理解客观世界。
非黑即白,一元化思维都不能解释身边的社会现象更无法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只有多维度思考并且具有拥有可以反复论证的方式才能走入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中,黑白对错并非截然分明。
西蒙认为,人的“有限理性”体现在学习中就是“情境理性”-----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境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
比如:你要学习编程,就应该在GitHub里学习,因为你以后编程就是通过GitHub。
又如,你要学习讨价还价的技巧,就应该在实际的销售场合学习,因为这一技巧最终是用在销售场合中的。
刻意练习并没有否认情境的重要性,在一些畅销书中,那些已经被学习科学证实的主流方式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隐性知识被忽略了。
学习科学大量科学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
我在去年参加部门组织的演讲比赛时,运用的正是情境练习。
演讲比赛,大家都知道规矩,前提是必须脱稿。
我在撰写演讲稿时,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要求,就选用了以我的实际工作为例子的演讲内容。
一是便于整理文章中的上下联接使演讲稿更易记忆;二是演讲稿内容介绍的事例就是多个情境,我把自己放入情境中练习效果更好。
为了达到演讲比赛中的最佳效果,我特意在比赛前到现场练习了多次。
比赛当天,为了排除紧张情绪,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场地,开始了演练。直到我练习将要结束,才有同事来到现场彩排。
这种在情境中写、在情境中练习的方法让我在演讲比赛中获得了名次。
虽然只是部门间的活动,评分规则也没有以严格的标准来框定必须是脱稿,所以大部分同事只是带有感情全程念了一遍。
对于我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因为我在磨稿和脱稿演讲时习得的方法跟他们任何人都是不同的。
当时并不知道有情境练习这一概念,所以了解后发现情境练习是遵循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总结出来的方法。
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者最开始时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这个“学习共同体”我在之前的工作部门曾经遇到过,也是跟随业务上的重要成员打下手时不间断地学习,才让自己不仅在之后的工作中超越了他,也成为了当时的业务精英。
这就是学习科学日益主流的观念:从“情境学习”出发,当一名“认知学徒”。
它的要点有以下几个:
找到学习共同体: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在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如果是程序员要在类似于GitHub这样的网站练习编程。
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使人产生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一般也被称为策略知识。
模仿榜样: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例如,裁缝出师并不是已经练习了1万个小时,而是能够缝制出足够好的衣服。
图灵奖得主理查德·哈明谈到如何变得卓越时认为,练习时间并没有那么重要,也无法精确和明示,他写道:
在许多领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确计算时间的结果,而是模糊与含糊不清的。
没有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
即使是格拉德威尔拿来当作1万小时定律例子的比尔·盖茨也谦虚地谈道:
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
这或许才是西蒙的十年定律对我们真正的启发:耐心地、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