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个教室里的故事让人惊讶。九成学生家庭贫困,多数来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教室漏水,器材简陋,但即使这样,在这个教室的里一年时间,学到的东西,却成为这些孩子成长的基石。他们成绩优秀,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长大后更是纷纷进入常春藤名校就读。这些成就也许不足以打动你,但随着故事发展,必将会被过程感动得不能自已。
对所有人,包括成人而言,这彰显了一种教育缺失。多数人来自普通家庭,拥有普通的智商,但,如果我们曾有幸接受过雷夫﹒艾斯奎斯的教育,像那些孩子一样,人生一定是另外一种境地。在这里真正凸显出教育的重要性,也为很多人打开了另一种可能性,感谢雷夫。
因为我关注自我教育,所以会选择成人的角度述说我的感悟。这不偏离书本主题,像上文所言,我们的教育是缺失的,我们需要,也有必要重新学习。
在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论,虽说以道德打底,但我阅读后,认为用人格发展这一主题,更符合中国人的名词习惯。
从第一阶段到第六阶段,段数越高,人生境界更开阔,自我发展越全面。然而“六阶段”与成功学盛传的“格局论”大相径庭。
所谓“格局”侧重向外看待事物的方式,“六阶段”则是向内认识自己的理论指导和提升自我的发展轨迹。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在先,知彼在后,己既不知,又何谈一往无前,百战百胜?
作者本人也写到:“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
以下介绍“六阶段”,我会结合我的思考与书本阐述,尽量说清楚“六阶段”究竟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这个过程我会比对自己,当然,人和人生是这么复杂,一个理论绝对不能完全契合,但相比混沌生活,有个理论作为参考系,还是不错的。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外界通过威胁驱使你行动。
从小我们听着这样的威胁长大,“不乖就要你好看”、“等你爸回来,你就倒大霉了”,长大后会换成“这个报表做不好老板就会生气”、“不买礼物,老婆就会生气”等等,这种威胁思维不断被强化,一直到成为本能。
但养成良好行为不是为躲避麻烦,而是因为,这些都是对的。这是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而一旦出发点,受到如此严重的误导,那他一生将很少有作为。一种是被威胁驱赶着做事,如同奴役,另一种是由内心引领着前进,为自身主宰。而我从未见过,被奴役者能够惊艳世人,从来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感动别人。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外界通过奖赏驱使你行动。
用奖赏激励学生、员工,以做出更好的成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不能将这种奖赏,作为学习和工作的最好奖励,起码内心不能这样认同。因为这种方法模糊了更重要的一点,即提高成绩是为奖赏本身,而不是因此带来的能力提升,知识扩充。像作者在文中举的例子,学生们将历史作业做的完美,对历史的了解却十分有限。
这像是在磨盘边,被眼前的胡萝卜一直吊着,而任劳任怨转圈的驴子。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在课堂中挺直腰板,在会议室里梗着脖子,这是一种表现,表现的内容是认真。而因为急于表现,使本来是进行输入知识的场合,变为输出虚伪的舞台。定位颠倒就会无序,无序就有困惑,不清楚原先是要做什么。
我们一直取悦很多人,儿时有老师,成人了有老板,而取悦父母贯穿生命的每一天。有的人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他们的期望选择大学和专业,结果却往往两败俱伤。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有规则不是件坏事,人需要学习处理行为界限和期待。在规则中,知道规则,接受规则以及力行规则是另三个阶段,不予展开。
经过规则调教,行为有时会变得像条件反射。的确,规则有益社会秩序,吊诡的是,几乎所有最受人景仰的英雄,都不是规则的遵守者,而是破坏者。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正是因不遵守规则,说出“我只是厌倦了屈服”,才掀起黑人民权运动的序幕。
这反映了规则的致命弱点:人的一生中,有时没有规则可循,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作者说到“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根据后文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引用:“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我倾向于将“同情心”,认作为“同理心”。同情是站在高处自赋情感,同理则更多从理解的角度为情感筑基。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这一阶段在作者看来,最难达到,“因为行为准则存在于个人的灵魂中,其中还包括了一份健全的人格在内。这种组合使得仿效成为不可能。”所以能做的是引导人自己观察和发现,有这种行为准则的人。例如读书观影,与优秀的人交流等。
行为准则来自健全人格,来自内心。之前五个阶段不可少,否则杀人者也让人敬仰了。
我不了解排序的依据,甚至很多地方想不懂,但以平行关系来看,并没有比按照原有的顺序,更让人信服。作为理论,每一阶段如果深入探讨,一篇论文也不遑多让吧。只希望浅显的介绍能在心中留个影子,时时自省,也许当经历渐多,在某个瞬间,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