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梁冠华版《神探狄仁杰》的时候,对他在电视机为别人解析文字很感兴趣,当时他提出对方这个字,他通过解析来分析放下这个人的情况,那人写的是一个繁体的盐-鹽,狄仁杰就当场拆字说出了那人现今的状况,拆解的挺准,也通过这个片段,让我觉得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确实需要好好理解学一下了。
以前听说东汉许慎著过《说文解字》,但因为太深奥,看不太懂,一直都想找一个比较直白的近乎口语的书,感觉好难。
直到遇见这本《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是一本在古汉字学家眼中的汉字真相,书中对汉字阐释的目的,是揭示汉字形体结构及其发展演变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本书着眼于每个字的构形理据分析,揭示汉字中体现的古人思维、智慧和历史文化背景,并能简要精当地描述其形体演变的来龙去脉,要言不烦,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作者用简洁明快、通俗晓畅的口语阐释古代汉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极富内涵。这正是我要找的,让我迫不及待地去找了这本书。
看了下本书的作者,是李守奎和王永昌老师。李守奎老师,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王永昌老师,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两个都是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专家,他们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而通俗易懂就要打开这本书来看看才知道了。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这本《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本书开始的前言中,李守奎老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他对这本书的定义和这本书成书的曲折过程。他讲这本书定义为高中生都能读懂的通俗读物、教学参考书、探讨学术问题的著述。看到这个定义,我突然觉得李守奎老师好为难自己,要做到通俗易懂就要做到简单,而要作为参考书和著述就要提高它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要满足大众的需求,也要满足高精尖人才的苛刻要求,太难了!
在成书的过程中也是够曲折的,经历了课堂教学、音频播出、项目立项与形成书籍、出版,四个阶段,从课堂理论实践到通俗语音,从专精尖的学生到普罗大众,从得到国家认可立项到一步步成书,经历了一步步一点点地整理,和很多人的支持与帮助。
这里李守奎老师总结的一句话是对这一系列工作的最好总结,那就是:人活着,不仅要努力创造经济价值,还要有自己想干的事儿,这需要精神上的自我认同。他们的彼此协作,共同做了一件自我认同的事。
记得去年孩子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开蒙礼。在开蒙礼上,老师不仅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礼仪课,还教育他们在毛笔的撇捺纵横中领会“人”的内涵,一撇一捺写成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着要堂堂正正做人,但是人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那就让我们跟随李守奎老师的讲解,来了解一下“人”这个字的前世今生吧!
李守奎老师在本书的第七讲,就给我们讲解了,从“人”字说起-直立起来的人。
“人”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站在那里,有点弓腰驼背的样子,知道汉代的隶书,才演变为今天的一撇一捺。书中还配上了“人”字的演变截图,还引用了许慎的在《说文解字》中解说。有理有据,很能说服世人。这里,李守奎老师还进行了总结,“人”字的演变是人类的进化图,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对人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后面,李守奎老师还给我们做了引申。给我们介绍了“大”,其实“大”更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行。因为“大”占用了人的象形,所以才有“人”。这是把我们想到的疑问都进行了讲解。还将“大”的演变为我们附图做了形象的介绍。
最后,还为我们介绍了“人”字的组合新字-“从”和“北”,他们都是由人组合而来,大家都能想到从,却想不到北也是人组合的。
两个一前一后的人组合起来就是“从”,随从。它有很多意义,但共同特征是方向是顺的。从的繁体是“從”,比简体字复杂,却不是最古老的字形,真实颠覆了我们对古老文字的认知,为我们纠正了多年的错误理解。
而“北”,是两个背靠背的人,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北大的校徽。书中从“北”字的小篆体说起,到“北”字在古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详北不胜”,到最后的静态解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阐释。
书中的话语,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每一个阐释都能找出相应的例证进行说明,最重要的是,李守奎老师还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误解进行了纠正,真正做到了易懂、教学参考、探讨学术,三者融合为一体,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