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了一个电影“地球神奇的一天”。是BBC拍的一个纪录片。网上的评价不错,也多建议可以带带着孩子看看。最近天气闷热没地方可玩,就把这个电影排上了列表。
BBC的纪录片我是绝对相信品质的,但是看电影之前习惯性的爱刷评论看看。评论上除了肯定BBC一贯出色漂亮震撼的画面外,有不少在抱怨有太多小孩子去看电影,太吵而影响到了观影效果。然后就开始声讨家长不管孩子,没有规矩个个都是熊孩子等言论。
其实不止观影,之前在社交平台上也经常有一些关于熊孩子的言论,比如在公共场合乱跑乱叫等,下面的跟帖评论一边倒的批评家长纵容不管教。我们暂且不说什么对错,也不要急于的道德评判。当然我绝对可以理解也能体谅在一个公共场合被打扰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在下结论评判之前是不是要再了解和体谅一下孩子和家长的处境呢?我这么说当然有很多人不太能理解。觉得是和稀泥。我拿我这一次带孩子观影的感受谈谈自己想法。
首先我的孩子2岁7个月,事实上对于这个年纪这样的纪录片他是不太能欣赏的了。虽然里面有他很感兴趣的动物,但对于不能跟他互动的任何事物,我都觉得他的兴趣不会超过20分钟,这个我是有了解的。但这就像我不懂画一样,虽然我不懂里面的内涵,不懂技法,不懂色彩。但不代表我不能去欣赏跟去感受它。所以我打算带孩子去看这部电影,也许他对这个电影的感受是很微小的,但对于他来说他内心的丰富应该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来的。
在观影之前我也做好了各种准备,比如买票买到最边的位置,以防他不想看或有情绪的时候能迅速离场而不影响到大家。在进影厅之前,也跟他多次沟通在看的过程中不能大声说话,不能乱跑,如果不想看或是想上厕所小声告诉妈妈,妈妈会带他出来等等,虽然做好了各种准备,但也准备好了迎接一切意外的可能。因为小孩子的行为不确定因素太多了,自控力也是差到可以忽略不计。这当然不是给这些“熊孩子”和我们这些家长开脱。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长带孩子来观影之前也都像我一样做这样那样的准备,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不影响,但尽量保证把影响降到最低。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的状况出现,让你措手不及,以至于家长处理不及时而影响到大家。
这次看电影孩子的表现跟我预期差不多,前二十分钟还好,之后开始坐不住了。爸爸直接带走去了游乐场。在那天观影的人中有80%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的。我旁边就是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女儿看上去大概七八岁左右年纪。
有几个场景记忆很深刻,其中一个是讲海鬣蜥宝宝在出壳后努力躲避天敌蛇的围捕。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理解就是一个自然的弱肉强食的规律,虽然那个群蛇而攻之的画面真心看的毛骨悚然。旁边的这个小女孩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带着哭腔跟她的妈妈说海鬣蜥宝宝太可怜了,当画面中出现海鬣蜥宝宝努力跑商悬崖的时候,这个小女孩激动的想要跳进去拉一把的感觉,虽然那个画面太吓人了。不过这才是一个孩子内心纯真世界最真实的流露。没有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大道理,有的只是最真实的善。一会画面一转到了熊过冬后蹭毛的画面,憨憨的熊靠在树上上下左右的扭动着,又把这个小女孩逗的哈哈大笑。仿佛那个可怜的海鬣蜥宝宝不曾出现过一样。整个过程中又哭又笑站起来又坐下,确实是有一点吵,可是没有那么反感。
孩子在看到任何有趣或感动的画面时,表现出开心伤心或是激动的反应,我觉得都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大人之所以能正定自若的坐着,并非内心也是如此,只是我们成人能有很好的自制力来克制自己的一些举动。至于孩子们在自制力方面是差得很多。虽然家长有纠正教育义务,但也未必能立竿见影,马上个个都是小绅士或是小lady。亦或是在家里”修理“成功了再带出来?
其实讨论这个话题一点也不讨好,我也没有要为“熊孩子”正名辩解什么的。只是我觉得孩子们最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善是不是应该是我们多理解,对于家长是不是应该体谅多于批判。
现在的公共场所的设施其实专门服务给孩子的很少,电影院没有几个有专门的儿童影厅,餐厅也没有几个专门的儿童就餐区。。 所以只能选择跟成人”共用“。在我们没有办法对大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还是希望能多多的体谅和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