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幼童的家庭,每天早上都会上演一部精彩大剧。
时钟指向六点半,孩子还在呼呼大睡,妈妈脚步清脆的踏进儿童房,“撕拉”就扯开窗帘,阳光洒进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妈妈用手摇晃孩子的肩膀:太阳晒屁股了,该起床了!
十分钟后,经受不住妈妈的各种折磨,孩子睡眼朦胧的走出房间。
“快去洗漱,饭已经做好了!”。
还未清醒的孩子拖着自己的身体,进了卫生间。
五分钟后,妈妈推门而入,孩子正在对着镜子发呆。“你在磨蹭什么?再这样下去,今天上学就要迟到了,赶紧洗漱!!!”
孩子轻轻的“哦”了一声,低头拿起手边的牙具,机械的开始手上的动作。
此时孩子已经坐在餐桌前吃早饭了,似要把口中的米饭数个清楚的细嚼慢咽,妈妈又补上:快点吃饭,我们今天只有十分钟的时间吃饭了,七点一定要准时出门。孩子很无奈的在妈妈的快快快声中,快速的吞下碗中的米饭。
拿书包,出门刚换上一只鞋子,“你怎么穿个鞋子要这么长时间啊?没看到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啊……”终于在妈妈喋喋不休的催促中,结束了清晨的的一场与时间争夺之战。
要命的是,这样的场景在每晚做作业的场景中,会变本加厉的呈现,结果是大人小孩,个个疲惫不堪的结束在夜晚的十一点。
每一天,如此循环往复。
每一个家长的眼中,孩子没有一个不磨蹭的,家长也为孩子们的行为伤透脑筋。别人家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任务,怎么到我家这里,三个小时还做不完呢?
那么孩子如此磨蹭的背后到底是有什么原因呢?
孩子的正常生理特征
1、做事节奏慢
孩子的身心都还在发还没有发育结束,做事磨蹭是孩子正常的生理现象,出现做事的速度不稳定的状况。
孩子跟成人的节奏天生就是不一样的,孩子在乎做事情的过程,而成人的目的性很强。
上课就是要学习知识这一个目的,而孩子更在意这过程是否快乐,有没有交到好朋友。
从这一点来看,今年流行的“正念”练习法,就是要模仿孩子随时随地活在当下的这个状态。
2、注意力短暂且易被吸引
走进卫生间的目的是为了刷牙,刚把牙膏挤好的明明,扫了一眼洗漱台,发现新大陆似的,爸爸新换的刷牙杯可真有个性哇。琢磨上面的图案到底是白云还是棉花糖。正端详的起劲儿呢,又瞥见水龙头旁边爬来一只小虫子,这是甲吗?他为什么会在这里呢?
往往等到明明想起原本的目的,已是十分钟之后了。
这就是孩子,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因此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会引起他的关注 然后就会被带着走。
3、动作发展不成熟
孩子学会系鞋带之后,家长满心欢喜,一周之后就已经忘记了孩子刚学会这门技能的事实,以为孩子的操作可以跟我们一样快。
出门前,看到孩子在穿鞋子上耗费过多的时间,又忍不住责怪孩子太磨蹭了。殊不知从学会一项技能,到能够熟练掌握,是需要很长时间锻炼练习的,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然后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耐心。
理解了孩子的这些生理特点,父母的心理就要有清醒的认识,并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准备。比如早晨的那场战争,可以通过调节早睡,让孩子早些睡起床,充足的时间,也足够孩子慢腾腾的吃饭了。
对时间观念认知不足
其实很多孩子,特别是还在幼儿园的孩子,对时间没有具体的认识。他根本就不明白:半个小时是有多长,五分钟有多短。
我们平时可以把时间换成跟孩子生活相关的概念,帮助孩子体会时间的长度。
三十分钟后我们需要出门,也就是平时看一集动画片的时间。五分钟时间,只有洗脸刷牙那么短。
事情发展的后果认识不足
其实小朋友的拖延,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特别还是幼儿园想小朋友。一般到了上学后,迟到会是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的。
家长可以适当的让孩子体会一下拖延的后果。
告诉幼儿园的孩子,如果不按时出门,上班的妈妈就无法亲自送她上学了。让孩子体会两次迟到的滋味,孩子自然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很多时候父母催促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个后果,甚至会帮助孩子收拾书包,甚至喂饭。孩子不但体会不到迟到的久而久之才会造成孩子的心里:反正妈妈会帮我办好的心态。
不喜欢或者遇到困难
对比一下孩子对待自己喜欢事情和不喜欢事情的效率就知道,兴趣对孩子的影响多么巨大。
乐乐这个孩子从小逻辑思维就好,两岁开始起,就疯狂的喜欢各种积木、水管搭建。乐高更是他最爱的消遣。他最喜欢的科目就是数学,做题速度非常快,往往在学校就已经把数学功课做完了。
面对作文可就难为了这位数学天才了,一篇简单的日记,他在流水账的记录完一天的生活流程后,就再也憋不出来一个字了。往往一两个小时也写不完一篇作文。
因此,当我们的孩子出现做一件事情特别墨迹的时候,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是不是遇到了困难,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引导。
乐乐学作文的问题,可以通过,多去体验生活,多读绘本故事,家长和孩子一起写作等方法,一点点引导孩子度过难关。
家长催促出来
看到这一点,大家可能会诧异,我们如果一直不催促的话,那事情不就做不完了吗?
想象一个正在写作文的孩子,他在写周末的公园之行,从地里钻出来的禅的幼虫,他真的会变成那个会大声歌唱的知了吗?它是怎么变身的呢?孩子正在拖着腮帮子思考禅的蜕变。
推门而入的妈妈看到发呆的孩子,立刻催起来:你这篇作文写了半个小时就写了这么几个字?
刚刚还在思想世界遨游的孩子,思绪被打断,再低头看看作文本,刚才思考的一切都被吹散了,更不知道如何继续写作了。我们的催促打乱了孩子本来的节奏,让孩子慌乱,就更没有办法很快的把事情做好了。
一般来说,孩子都有自己做事的节奏,哪怕是在发呆也是思考的沉淀,不要随意打扰,应给予足够多空间。
到底是孩子太慢了,还是家长太着急了?
父母可以的尝试记录和观察一下,一天要说多少次快快快,再记录孩子在做事情的时间花费情况,仔然后我们发现,孩子做事并不慢,很多时候仅仅是家长太急了。
为什么一定要快呢?慢慢走的人生,不会更稳固吗?
家长经历过得人生就应该是知道的,催乱了孩子的节奏,反而会让他在后面的行走中,乱了方寸。
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节奏往前走吧,慢,也是人生的一道风景。
辫儿妈-文章健身房-神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