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共学了十二个方剂:
《伤寒论》里学了四个方剂:理中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
理中汤是属于太阴病的,小柴胡汤是属于少阳病;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都出自于太阳病。但实际上,理中汤是太阴病的主方,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而小青龙汤和半夏泻心汤就不是太阳病的主方了。严格来说,应该是合并症或者是变症。
在伤寒论里面,有两大类:一类就是本病的主方,而另一类是有合并症的那一部分方剂。还有一类压根就是不属于伤寒,属于伤寒的变症或者属于伤寒的杂症。
《温病条辨》里学了两张方剂: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
如果我们把防风通圣散也看着温病里面的方剂的话,那就是温病里的三张方剂。但是,防风通圣散是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防风通圣散,我们可以看着是治疗温热病的,而三仁汤和甘露消毒丹可以看着是治疗湿热病的。
还学了朱丹溪的《丹溪心法》里的两张方剂:越鞠丸和保和丸。这是谈到了朱丹溪在杂病治疫里面的两张代表方剂。
又学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一张方剂四君子汤,我们常用的脏腑辨证的基础方。
还学了两张,一张是《摄生众妙方》里的截喘的定喘汤和《济生方》里的一张治疗鼻渊的苍耳子散。
如果我们从辨病位用药的话,这一部分可能有的人注意得少一点,王清任的成功,就是成功在辨病位用药上,这一点经常不被后学者重视。我们总重视王清任自娱自成功,实际上,王清任的成功还有一个成功点就是辨病位用药。他膈上用的是血府逐瘀汤,膈下用的是膈下逐瘀汤,少腹用的是少腹逐瘀汤,肢体痛用的是身痛逐瘀汤,头窍病用的是通窍活血汤。
王清任在临床上,满脑子想的就是病位,他拿病位加气血就成就了王清任的临床。在临床上辨病位用药,是很适用,很多用的。
从辨病位来说,我们学的这十二张方剂,大约病位是这样的:苍耳子散的病位在鼻,在以鼻为主的清窍,它可以波及到咽,可以波及到耳,甚至可以波及到眼。
定喘汤治疗的是肺,三仁汤治疗的是肺,甘露消毒丹治疗的是以中焦为主的三焦;四君子汤治疗的是脾,理中汤治疗的是脾;小柴胡汤治疗的半表半里和肝胆。
小青龙汤治疗的是肺和三焦;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是胃和中焦;四君子汤和理中汤是治疗的脾和中焦;保和丸治疗的是胃和中焦;越鞠丸治疗的是脾胃和中焦也设及到肝,但是,是以中焦为主;防风通圣散治疗的是表里。
对于方剂来说,我们应该有个首要的定位,某一张方剂是治疗某一个部位的,这一点对临床用方是有用的。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在临床上注意观察的时候,在临床上用方的目标就会更明确一点。我们知道哪里的问题,我们用上哪一张方剂就容易见效或者容易治愈。按病位用药,这是很重要的也是临床上很常用的一种用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