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相如进京后的“情变”。王立群先生认为那也是有可能的。必竟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不太纯粹,混杂着谋财的基础。他们的爱情在经过一定时间的保鲜期后变质,那也是有可能的。
而聪明的文君理智处理了这次情变,不放任,不放弃。最终让司马相如放弃了新欢,选择了旧爱。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这首诗相传是在文君收到相如的家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无“亿”(意)]后所作。
这首数字诗独特的结构。婉转的情思,是司马相如现象的重要表现。但它绝非卓文君所作。这首诗的情调是元曲风韵。采用的是元代散曲的形式。所以王立群先生认为。这应该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流传到元代后人们根据其故事情节所作。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
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这首五言诗〈〈白头呤〉〉。相传也是文君所作。王立群先生认为:相如与文君生活的西汉中期不可能产生这么成熟的五言诗。这应该是无名氏所作。人们之所以相传为文君所作。实则是人们的一种善良愿望。为了美化文君形象。
而文君实为千古难寻的女子,美丽,有才,贤慧,巨富。不管放之于哪朝哪代,都是男人们心中最理想的伴侣。
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文君塑造了相如的形象,成就了相如情圣之名。
而司马相如现象也非确有其事,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吧了。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一个公主要嫁给一个穷小子。国王说可以,但你必须放弃三样宝贝,一是你公主的封号,二是你少女的幻想,三是你娇弱的体质。”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真理,爱情需要付出,也需要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