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与乡之间更大程度整体发展、村与村之间较大程度联动发展、户与户之间一定程度共同发展这“三个基本逻辑”入手,坚持“组织起来、共享起来、文明起来”,盘活资源策划包装项目,激活动能集聚发展要素,全面实施“一村一项目”行动。
要坚持“组织起来”理念
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包装项目,为乡村规模化种养业奠定基础。组织乡村两级党组织将闲置村小学、集体撂荒地、集体鱼塘等资源转化和资产活化,因地制宜在每个村策划包装至少1个重点项目,通过招商引资、资产租赁、资金入股等方式,招引优质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借助农业科研院所力量,针对村“两委”干部、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加工企业主、生产经营大户等优秀人才,举办“农民大讲堂”和“村民夜校”。开展党务政务、电商物流、普惠金融等社会公共服务,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村社共建”项目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要围绕“全面振兴”目标
大抓基层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有知识、懂科技的能人治村。注重把根在农村、家在农村、产业在农村的本土人才选入村“两委”班子,510名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村常职干部中“双带”能人占比近60%,推动村级组织带头人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聚焦优秀农民工、本地大学生、乡贤能人等群体开展“乡村人才回引工程”,回引150名在外优秀人才返乡投资领办“一村一项目”。鼓励105名村干部参加“千名干部学历提升、千名书记专业提能、千名学子定制培养”计划,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结对拓路激发外在活力,以“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水西村、塘马村为“双核”,联动12个村以党建联建深化携手共建、以红色联盟共筑发展联盟、以最美生态塑造品质形态,全力建设“薪火同盟发展示范圈”,让学有阵地、听有故事、游有风景、富有项目。连续9年持续实施茅山革命老区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行动,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长”。
要着眼“文明起来”导向
大力推进各类行政资源向基层集聚,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坚持“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枚印章管审批”,下沉县级职能部门工作力量,全力推进片区三农服务、应急救援、综合治理、行政审批、社会事务“五大中心”建设,推进片区融合发展。大力扶持培育农村生产性社会组织40余个,重点提供就业指导、法律援助、农资供给等服务。推广运用积分制,建立人居环境、安全隐患、信访矛盾等“负面清单”,与干部绩效考核、村民政策享受“双挂钩”,将农村基层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充分激发村民参与意识。
在矛盾联调上出实招,统筹片区力量,依托本地品牌调度工作室,有效提高片区重大事务和突出矛盾协调处理能力。在服务共享上求突破,实行组团采购片区服务,统一收费指标和管理口径,有效解决基层服务效率低、管理碎片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