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鹤,焦点中二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511天,(2017.5.31星期三)
今天遇到朋友,问起孩子围棋比赛的事情。她的儿子和我儿子在同一个围棋班,听说了孩子最后一盘让棋的事情,挺有些不解的。
还好,这个事情我是知道的�/小纠结。
这件事情要从去年开始说起,去年,孩子在前面的棋局里已经提前胜出,赶上最后一局安排对阵的那个孩子的关键局,赢了就升,输了就只好下次再来。儿子状态不错,赢了那一局,输掉的孩子自然是很伤心的,孩子后来也曾经说起,当时也许应该"放水"些成全对方。
今年,中断了围棋练习挺久的孩子想起继续,密集训练了一个多月后报名了这次的3段的晋级赛,倒数第二场的一败确认失去了晋级的机会。可是他坚持要把下午的最后一场进行到底,而且去之前就说"我一定会尽力下棋,但是如果对方需要,我就让他赢。"真巧了还就是这样的情况,又是对方的决胜局,而且下到最后对方已经崩盘。这时候的孩子真的跟裁判讲自己认输了,据说对方开心感动的不得了。孩子自己的说法是能帮对方开心他也很开心。想到很早之前还有一次比赛中,孩子赢了一位实力悬殊的大些的孩子,看到那孩子难过,把自己刚刚买的卡片分给对方,安慰对方一起玩耍什么的,问起他他说自己明白输的感觉,看到对方难过自己心里也很不舒服。
感受到孩子的“用心”,甚至在想,这孩子“共情”的能力很值得我学习的呢。
去年的努力去赢和今年的执意认输,都是孩子从心而行的决定,是他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选择。
无论对错,见证足迹。
刘双鹤,焦点中二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512天,(2017.6.1星期四)
关注什么是原因?还是关注怎样“描述过去”。
大家习惯的思维是如果能够发现事件背后因果的关系,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就能引发有效的改变。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就像那个经典的例子:扁平足的女儿,被诊疗发现遗传自爷爷,那么归咎于爷爷,还是赶紧定制矫正鞋垫,趁早治疗呢?原因固然重要,但如果把精力和时间主要花在找问题的成因上,似乎不但徒劳无功,还有些推卸责任的意味。
而其实问题的事实,依赖于我们的建构,存在多种表述的可能。假如我们的过去有一联串的问题,那么,着眼于未来寻求新的理解和新的行为似乎比单纯的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建立一个因果联系要有意义的多。
尝试在理解和接受过去的同时走出已有的生活故事,对生活中的问题重新建构,努力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就像那句话所说的“我们无法把握事实,但至少,能把握对事实的解读。”
刘双鹤,焦点中二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513天,(2017.6.2星期六)
感恩单位提供半托产的催乳师和育婴师的培训,虽说和老公商量的是不打算要二宝,学点实用的东西帮帮身边的妈妈团也好啊�/呲牙。
这样一来,原先一天的工作要安排到半天完成。似乎应该紧张了一些,可是几天下来好像没有那么明显的感觉。刘老师交的“排排序”用起来还是杠杠滴!
感恩相遇焦点,相遇刘老师。感恩身在平顶山,相遇卓老师等一群相携成长的小伙伴,给我努力的方向和坚持的力量。
感觉最近好事连连哒,加油继续!
刘双鹤,焦点中二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514天,(2017.6.3星期日)
“我用尽全力,去过这平凡的一生”。
昨天的微信中收到了一条留言。事实上因为不在置顶的名单之内,我看到的时候已经很晚。是一位有过几面之缘的朋友。虽然现实中交集不多,可时不时会在电话、微信里有些交流,也会经常推荐一些书籍给她。
昨天的她谈到了最近的股市带给她的纠结。陪她聊着却发现,这个之下她更深的一些困扰。因为手边当时有其他事情,简单的聊并约了下次,同时推荐“缠中说禅”给她——不只是作为技术。事实上在我看来,它曾教给我如何看到自己的“中枢”和“趋势”,顺应(把握)人生的节奏。
谈话之中她提到感觉我随时都会辞职去做一些事情(在随后的交流中确认到事实上正是她当下想法的“投射”)。
很感恩她的信任,我想在下次的交流中或许我会尝试陪她更多的看到想要的明天吧。
而我自己,想到了那句“我用尽全力,去过这平凡的一生”。
是的,就是这一句。
刘双鹤,焦点中二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515天,(2017.6.4星期日)
关注为什么,还是关注怎么办?
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有两种选择向自己提问,一种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另一种是,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第一种,含义在于强调寻找隐藏在当事人言语中的真实,为的是发现那些未被意识到的或是其他一些问题导致问题发生的事实。而后一种,这可以有许许多多的解答和解释,这些解释无所谓对或错,关键在于他们是否适合我们在此情此景下解决问题。
为什么的问题把人们带入思考和推理的领域,强调合理和逻辑的思考。而怎么办?则是在引导人们考虑到底我们的改变如何一步一步的产生。执行力的思考,比理性的分析更有推动力。
所以,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
刘双鹤,焦点中二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516天,(2017.6.5星期一)
每一次暂停,都是为了更好地启程。
平顶山焦点小组的线下读书会昨天重新启动,卓老师的“正面沟通”第5期家长课堂也是在昨天晚上拉开帷幕,新老朋友,熟悉又新鲜的氛围,让我对新的征程充满期待。�/可爱
线下读书会上,大家一起整理复习了焦点的经典理念,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作出解读,每每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收获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妈妈的嘴是开过光的。
生活中少些应该,多些难得。
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么解决才是问题。
妈妈的稳是家庭改变定海神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少些挑错思维,多些鼓励和赞美。
你说出的才是你自己的。
没破不补,没坏不换。有效继续,无效改变。
归类就是贴标签。
耐心的好奇的听她讲故事,确定目标,你最想解决的是什么?确定她想要什么,最迫切要解决的。
不断梳理,相信对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每个孩子(来访者)都是宝藏,我们就是要帮助她认识到自己是宝藏并且帮他打开。
协助他解决而不是帮他去解决。
一般化——做不到很正常。我们是人又不是神。
参与就又收获,发言就又触动,行动就有感悟,坚持就会不同。
多出租耳朵,心疼嘴巴。
.......
傲蕾老师和亚峰老师提供的案例,卓老师焦功深厚的现场督导也让人印象深刻。
家长课堂上,看到听到着每一位妈妈的用心,很感动,也很感恩。“同频共振,同质相吸”,有这样一群小伙伴相携成长,真好。
每次阶段性的暂停之后都有着更美好的开始。这样着再去看即将结束的中级二班和初级三班,心情就变得很不一样了——前面,一定有更好的遇见。
越来越感觉付出和接受之间或许本质没有什么不同。前几天朋友邀请我为她的公众号原创文章配音,今天发来制作好的链接感谢我,其实在我的心里却是感恩着她的鼓励与信任,录音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学习到很多的东西,看似付出,实则收获呢�/小纠结
真的是美好的一天又一天啊�/可爱
刘双鹤,焦点中二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517天,(2017.6.6星期二)
意义存在于“反应”之中。
讯息的意义可从接收者的反应中来判断。
人与人的互动中,彼此的知觉是互相影响的,彼此看待对方行为的方式受自我经验及知觉的影响。在沟通的过程中,有时我所传达的讯息是A,但对方所接收到的讯息可能是B,从对方的反应中,我们可以判断彼此之间是否做了正确的沟通。
我们的语言、动作的意义不只是由我们来传达,还要包含接收者、旁观者对此的看法,此讯息的意义才能形成。因此假若他人对我的反应方式和我所预期的不同,那就表示讯息传达的过程有所误解,我有责任去做些不同的事。
在许多父母与儿女相处的经验中,当父母发现子女的行为有变化时(如:抽烟、服装变得过于新潮),父母很着急,往往会采取说教、斥责或限制的方式来处理问题。父母的用意是想保护孩子,并提供协助,使之不误入歧途,但对孩子而言,这些行为是限制自由且不信任自己,为了证明自己已经独立,孩子会更坚持去做原有的行为与父母对抗。若父母察觉到孩子的反应与原先的预期不符,那就表示所传达的讯息孩子没有接收到,父母就得做些别的事来表达他们的关心及爱意,而不是坚持原有的行为。
“反应”检验讯息传达的有效性,然后呢?当然就是“有效继续,无效改变”了
刘双鹤,焦点中二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518天,(2017.6.7星期二)
管好自己不施压,让孩子们省点心。
今天高考,儿子好像也快要期末考试了,最近几天回来都说在复习、模考什么的,自己定了复习计划,还跟我说挺有压力的。
儿子的学习一直没有怎么管——作业都是在校就完成了,成绩也还不错,关于学习考试之类的大道理常常是孩子跟我们讲得头头是道了,或许是他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学校、老师、同学)获得到的吧。
昨天他有点上火不大舒服,还依然跟我讲准备吃晚饭好一些就去复习功课,不好的话呢就看"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去,听得我挺心疼的。
孩子是很在意考试的。
跟孩子去聊,他也说自己的确很在意输赢,在意考试的成绩。(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更好的,有想要的未来)还说这样好的一面是激励自己做得更好,不好的一面是,面对失败会有更深挫败感。"了解到这点对你有什么帮助呢"?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之前有个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三分之二的心力用来应付父母的情绪,另外的三分之一里面拿出来一部分应付“语数外”,太多父母都忍不住在对孩子极大的关心之中卷入太深,以至于自己的心思情绪都被孩子的言行捆绑——孩子在读书吗?在写作业吗?还是又玩手机了? 而孩子们也不得不花费大把的时间精力去就应对爸妈的情绪 ……之前有个孩子就聊到“在家里,只要我在学习——那怕是装模作样的拿本书,我妈就心平气和,笑逐颜开。学了半天刚刚做些别的,妈妈就开始着急的催催催……”
相信孩子对于自己的学习、考试都有自己的态度,有自己应对的策略和想法,也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实施。作为家长的我们,或许更多的信任和放手能留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少花些精力应付我们,给他们省点心呢~
刘双鹤,焦点中二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519天(2017.6.8星期三)
焦点的提问,贯穿解决建构的整个过程,除了一些封闭式的提问,更多采取开放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局限当事人的聚焦范围,开放式提问过大当事人的认知范围。封闭式提问常常用于倾向于询问艰难的真相,而开放式提问涉及当事人的态度想法认知和感受。 封闭式提问常常会有将助人者的应对模式卷入的危险,而开放式提问更容易将焦点聚集于当事人的应对模式。
刘双鹤,焦点中二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520天(2017.6.9星期五)
刚刚上来看到刘老师发的通知,今晚是中级二班的结业课程,有种既期待又留恋的感觉。期待与各位老师的相聚,期待更多的学习内容;留恋这几个月的课程中更深刻的理念巩固,更实用的技术学习,和推动我们扎实前行的咨询实战。
无论如何,刘老师还在带着我们一路向前,还继续各位老师一起报团成长,继续浸泡继续练,期待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