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胖盖 | 图:网络
相比于《记忆碎片》和《盗梦空间》,《敦刻尔克》绝对是在理解上毫无难度的电影,诺兰大导这次完全没有考验大家逻辑思维的意思,事实上,这种题材,也不适合做成烧脑片。
但,作为对二战史了解几乎为零的人,比如胖盖,想要获得良好的观影体验,还是得做些功课的,相信和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所以,接下来,我将以最通俗的语言,帮大家揭开这部电影的前世今生。
背景:敦刻尔克大撤退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帷幕。
虽然9月3日,英法即对德宣战,但仗着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两国和德国打起了“静坐战”,口头上谴责再谴责,实际上的军事行动几乎没有。就这样,德国先后攻陷了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等国。
1940年5月,在“装甲战天才”海因茨·古德里安的率领下,德国的装甲部队分为A、B两个军团,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入法国腹地,整个法国被打穿。
40万英法比盟军被逼到了敦刻尔克,一个法国西北部的小港口:
电影里纳粹的劝降海报更加简单粗暴的指明了盟军当时的处境:
背后是大海,面前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德国装甲军团,天空上盘旋着迫切希望立功的德国轰炸机,盟军唯一的出路就是横渡英吉利海峡,撤回英国境内。
可是当时古德里安的前线部队离敦刻尔克只有10英里,等待着蜷缩在港口的40万盟军的,是一场不出意外的屠杀。
偏偏意外出现了,希特勒突然命令装甲军团停止追击,古德里安:???
虽然仅仅两天后,希特勒的神经病就痊愈了,装甲部队继续参与到战斗中,可是也给了盟军宝贵的喘息之机,为大部队的撤退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在接下来的9天时间里:面临着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英国皇家空军倾巢而出,在空中为撤退的盟军保驾护航;面对古德里安装甲军团的步步紧逼,英军第三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带领下抵御着这位坦克之父。
而英国境内的所有船只,包括接驳船,货船,渔船,游艇……则全部被调动起来前往敦刻尔克运送盟军。
最后,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撤离了接近34万的盟军,为欧洲大陆留下了最后的火种,为日后的反扑奠定了基础。
后世在评论这一场扭转了二战局势的大撤退的时候,无一例外的用到了“奇迹”二字,当然,奇迹的发生也是有其原因的:
一、希特勒那已成“千古之谜”的停战命令,对整个事件有绝对性的影响;
二、9天时间里,有好几天都是大雾,德军的空军几乎无法作战;
三、轰炸机的炸弹落在沙滩上的杀伤力比落在平地上要小得多。
现在的敦刻尔克沙滩上,依然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留下的船只残骸,它静静的躺在那里,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正片:海陆空三线叙事
在了解了史实的基础上再去观影,基本上不会有任何理解上的难度,哪怕电影的台词非常的少。
诺兰采用了“码头1周、海上1天、空中1小时”的三线叙事法,最后又巧妙的将这三条线融为一条,节奏把控非常的好。
- 下面涉及大量剧透 -
码头1周
所谓码头,就是指在敦刻尔克沙滩上等待着撤退的盟军,主要人物是两个英国兵和一个法国兵:
在一周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
1.冒充医护兵抬伤员上红十字船,企图鱼目混珠离开,后被长官发现,赶下了船,躲在码头下眼睁睁看着德军违背《日内瓦协议》,炸毁红十字船。
2.混入炮兵组织,上到另一条船,结果遭遇德军水雷,船又被毁。
3.游回沙滩,和另一队炮兵一起找到一艘搁浅的荷兰渔船,满心希望涨潮后船可以驶离,结果船被德军发现,法国兵牺牲。
4.两个英国兵在海上漂了一会,被路过的月光石号渔船所救,安全撤回英国。
海上1天
月光石号渔船是海上这条线的绝对主角:
在一天的时间里,这条渔船经历了被征用、出海、救下三拨人等事件,最后成功返航。
涉及这四个主要人物:
在被英军征用后,老船长拒绝了海军,决议自己出海救人,他的儿子彼得和助手乔治随行。
他们行驶了没多久,就遇到了被德军偷袭,整船都遇难,只剩他一个的“炮弹后遗症”。
救下他以后,他们继续前往敦刻尔克。
炮弹后遗症得知月光石号的目的地后,极力阻止三人前去送死,争执和推搡中,年仅十七岁的乔治后脑勺着地,意外身亡。
继续前进的过程中,他们救下了迫降海上的空军一名。
渔船继续前行,遇到了一群在燃油中挣扎的盟军,他们赶在着火前救起了部分人。
在另一名空军的掩护下,包括船长、一名空军和码头命途多舛的两名英国兵在内的盟军得以安全返航。
空中1小时
三架飞机,被派往敦刻尔克上空,计划是和德军轰炸机交战一小时,然后返航。
结果一开始,就损失了队长,只剩下二号和法里尔。
二人继续在空中和德军周旋,二号不幸被打中侧翼,只能迫降在海上,一度打不开天窗,眼看就要被淹死,千钧一发之际,月光石号赶到。
法里尔孤军奋战到最后一刻,在燃油耗尽后,迫降敌方海滩,他烧毁飞机后被俘。
几处细节
除了主线以外,片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细节,在此攫取其中几段。
大撤退的总指挥,出场寥寥,却是“煽情担当”。
一处是影片中后段,他拿起望远镜看向对面的英吉利海峡,从绝望到不可思议再到嘴角上翘,副官问他看见了什么,他说:“Home.(家乡)”。
随之镜头一转,海面上涌现出大小不一的各色船只,那都是英国人民自发驶来运送盟军的,吝惜台词的导演甚至不厌其烦的打出了每一艘出镜船只的名字:大航海号,玫瑰号,月光石号……
影片末尾,这位总指挥目送最后一艘船离开,语气轻松的对副官说:我还得留下来。
事实上,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确实有将近4万的法军断后,他们也因此失去了撤离的机会,全数被俘。
第二处,在撤退的过程中,法国人质问为什么不让法军上船,双方甚至展开了激烈的肢体冲突。这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事情,在撤退的前几天,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以没有接到命令为由,优先撤离英国军队,直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紧急前往巴黎,和法国总理雷诺达成共识,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也有人不理会什么争执,脱下装备,孤身渡海。(基本等同于发生火灾后从几十楼跳下来)
第三处,炮弹后遗症在争执中误伤了乔治,直接导致了后者的死亡。
但当他问船主的儿子彼得,乔治的情况如何时,彼得只有一瞬的犹豫,然后告诉他,乔治的情况还好。
船长向彼得交换了一个肯定的眼神,说明他也认同儿子的隐瞒。
最后,他们回到故乡,为乔治登报,称其为“敦刻尔克的烈士”。
诺兰说:他相信这段历史不只是属于英国人的,而是全人类都会有共鸣的一段历史。
我想,之所以有共鸣,那是因为,人性是共通的:自私、恐惧是共通的,血性、体谅也是共通的。
去不了的叫作远方,回不去的叫作故乡。
当40万士兵无法回家,家为你而来。
诺兰:烧脑界大神
虽然《敦刻尔克》不是烧脑之作,但是本片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绝对是烧脑界的大神。
看看他所导的主要作品列表吧:
追随 1999
记忆碎片 2000
蝙蝠侠1-3 2005/2008/2012
盗梦空间 2010
星际穿越 2014
和斯皮尔伯格、卡梅隆、黑泽明等著名导演一样,他也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
这次的《敦刻尔克》和他上一部几乎一边倒好评的《星际穿越》不同,媒体和坊间的评论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
在我一个非粉丝、也非军事迷的普通观众看来,这部电影已经将这个历史事件表现得足够还原,也足够好懂,并且它确实能在情感上引发观众的共鸣,不失为一部佳片。
愿:世界和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