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4月12日的南疆四地州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在喀什地区喀什市东城第三中学举办。得到董老师的消息时,我刚刚参加完预答辩。没错,正是在预答辩之后,他告诉了我这个消息,问我愿不愿意同行,我欣然答应之,对我而言,这又是一次求之不得的学习机会。鉴于那时论文工作已经进入送审阶段,待在学校无事可做,所以想为导师做点事情,正好也可以充实这段时间的安排。事情很简单,两件事是主要的,第一个是拍照,此次带了微单,画质会比手机有大幅度提升;第二是写稿,简报稿通稿,安排我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杂项事务。
本次董老师尽其所能,请去南疆的队伍是一个强大的阵容,无论是要讲课还是讲座,已经代表了很高的水平了。南疆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从宏观角度上进行得并不顺利。一方面,教师的水平有限,新入职的青年老师较多而缺乏实际教学经验,方法上还不到位;另一方面,学生要受制于各方面现实因素,使得学习的效率受到了影响。所以从大方向考量,北疆地区教育相对领先,那么把先进的、优化的、经过检验的经验方法介绍到南疆,推行到南疆,就非常有必要。这也是为什么,我第一个感受就是,本次研讨会是一次“及时雨”的原因。它是基于现实因素和教育教学方向而形容的。“强大的阵容”成为这个活动下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国语教学的内容,不光是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国家意识的培养,通过学习语文,达到使少数民族学生们加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意识,我想这个地位是不能撼动的,因为这是一个底线问题,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董老师亲力亲为指导的开场诗歌朗诵,正是传统文化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极佳形式,它和语文相关,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有“语文味”,同时又兼顾国语教学。琴声悠悠扬,鼓声震天响,诵读声激昂,谢幕撼全场!当我在一边拍照的时候,我甚至一度观看得太入神而忘记按下快门。
四场讲座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夏敏老师的讲座正好是作文教学,我论文研究的内容也是作文,他的讲座,给了我对于作文教学一些新的思考。第一,作文教学应该怎么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南疆的孩子,大多基础较为薄弱,对作文这种综合性语文学习并不感冒,那么生活可能是调动积极性,培养作文兴趣的关键。第二,作文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写作过程是怎样?当夏老师抛出这个问题时,我也在场下思考,是啊,学生的写作过程怎么样,关注过吗?如果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是不是就可以从写作行为上入手寻找作文教学的症结所在呢?第三,规范问题。写作文讲究个性表达,但个性表达是建立在规范的基础上的表达,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看待?这是值得思考的。
顾凌云老师的讲座,我个人的感觉,全程的核心就是要求各位青年教师好好备课,有所思地展开教学设计。文言文本身讲起来有难度,可是很多老师忽视备课,且基本功不扎实,导致一讲文言文,就显得较为机械。文言诗、文,有时也不只是讲课文,其背后的文化、历史、人物、文体等等,这些构成了文言文相关文本的基本要素,作为青年教师,围绕文本挖掘其教学价值,找到其暗含的“宝藏”比较重要。
王玉桂老师的讲座,又是一种新的体验,上场准备了一大堆干货,这些干货扑面而来“砸”过来,加之王老师的表达,语速飞快,一个接一个,很像是“扔包袱”。王老师的总结非常精炼全面,“三读六定式”是她讲座的核心内容,我感觉已经把现代文教学分析了个底透,特别是文本分析,是无死角了。《流浪地球》里面有个“饱和式救援”,王老师介绍的方法,是“饱和式解读”。毫无疑问,基于多年经验,这些方法已经形成体系,至于怎么用?能不能用好?还得看各位青年教师将来的努力了。
宁夏教研员安奇老师的讲座,因为别的事情,讲实话我听的不多,但是零星的听,还是能感受到他的功力深厚,深耕语文教研多年,他在解读课标上看得比较透彻,对于传统文化,有独到且个性的看法。从他爱好诗歌,就可以看出,安老师是一个含蓄表达真感情、真性情的诗人。
示范课,和讲座不同,它又是另外一种味道的东西了。
董老师的《西游记》名著导读课,像一杯熟普洱茶,一口温和,两口回甘,三口停不下来,这与董老师丰富的学识,多年的积累和积淀是密不可分的,这节名著导读课,“语文味”相当浓厚,其中又跳脱出几分野性,而学生则在品味名著中感受着幽默风趣。
朱校长的《壶口瀑布》,像一杯祁门红茶,温润的气质遮盖不了它若隐若现的氤氲,虽然朱校长自己说多年不讲课了,不知道会怎样,担心自己讲不好,但是功底在、气质在、内核在、要旨在。
靳露老师的《最苦与最乐》,像一杯银针茶,沁人心脾,回味无穷,亭亭玉立,口齿生香。靳老师的课程设计工整而严谨,是规范规整的一堂课。在课堂上,当她给学生扶着书时,令人感动。
朱娜娜老师的《驿路梨花》,像一杯安化黑茶,砖茶的味道并不突出,可这就是最接地气,最符合新疆大地的味道。作为唯一一位南疆的老师,这节课和学生的互动频繁,也许只有南疆的老师最适合最了解南疆学生们的日常课堂。
孙傲老师的《爱莲说》,像一杯茉莉花茶,水中舒展,芬芳宜人,细腻温婉。孙老师的课,如同把孩子们置身于一个天然的氧吧,从头至尾,能感受到的是流畅与舒适。孙老师的着装是特意挑选过带来的,真的很用心了,为了示范课而秒换衣,的确是有备而来,展现了自信大方。
李云霞老师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像一杯武夷大红袍,兼具细腻温婉的幽香与甘爽清冽的质感。在简报中我提到过,李老师的互动环节是极具特色的,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说明李老师抓重点、抓目标、抓方法的能力确实值得学习。
宋奕霏老师的《望岳》,像一杯安溪铁观音,初尝浓香,二尝馥郁,浓厚的雅韵把馥郁悠长之味激发出来。循循善诱,锤炼诗词句,是宋老师整堂课的精髓。整堂课我感到很老练,对目标、重难点、炼字炼句的处理都精准到位。
杨越斌老师的《一颗小桃树》,像一杯西湖龙井,清香提神的味道和清清白白的淡色系,入口柔,茗香有余韵,如同杨老师亲切的课堂表达和清晰明确的课堂任务一样,值得回味。
不知道用茶滋味来形容课堂是否恰当,但我知道每一位老师都有看家功夫,都有自己独特的课堂节奏和语文味道。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就摆在我面前:何时才能形成自己的东西?我需要干多久才能到这些一线语文老师的水平?
这个问题或许只能交给时间来解答了,本次去南疆回来,我跟董老师聊起来,说到吃饭这件事,说来惭愧,我只是一个小助手,我有什么能耐和资格和桌子上的人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呢?这些老师,要么是名师,要么是语文教育专家,要么是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而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而已。不过这也为我明确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当我迷茫时,看看他们,可能会觉得前面的路又变得明晰了。虽然真的达到她们的水平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懈的奋斗和努力,那么这就是在为未来的自己规划一条路线。处于学生时代和工作时代的过渡时期,新的目标和方向理应要考虑了。
希望今后的南疆研讨会继续顺利办下去,这毕竟是雨润南疆大地,送暖南疆教育的幸事。
2019.5.18于北疆之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