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庄子》是一本值得念的书,
第二,《庄子》是一本很有趣又很难懂的书,
第三,学了《庄子》人生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说第一点,《庄子》这本书值得念吗?明朝学者王士祯选出四大奇书,里面有《庄子》,清朝学者金圣叹选出中国的六大才子书,里面第一本也是《庄子》,你说,他值得念吗?非念不可!那你说《庄子》这本书好像不太容易念啊,你有什么动机非念不可,日常生活的成语有太多来自于《庄子》,你不想知道他原始的出处吗?譬如孩子从学校毕业了你祝他“鹏程万里”,他进社会工作你希望他“扶摇直上”,他刚入职场的时候觉得前辈好厉害啊,他就希望“亦步亦趋”,但后来发现这些前辈“奔逸绝尘”不容易跟上。好不容易工作久了很熟练了,就觉得对自己的工作像“庖丁解牛”一样可以“游刃有余”啦,但是你毕竟很怕格局太小,千万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样甚至“以管窥天”,尤其在跟别人合作的时候你要记得一方面不可以“越俎代庖”,更不能够“尸位素餐”,尤其在看到各种利益出现的时候,要记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你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就觉得人生如“白驹之过隙”,你觉得空间太广大了,中国就好像“太仓之稊米”,你跟别人来往有时候会说一些话,像“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最后的希望当然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我这简单的几句话就用了9组18句成语,像这样的数量可以再翻好几倍啊!都来自于《庄子》,你不希望知道原始的出处吗?知道他原来的用法上下文是怎么连起来的,到底在说什么?
为什么在讲思想的书会有这么多有趣的成语呢?能够两千多年传下来,让我们从里边得到启发,《庄子》跟《老子》合称老庄代表道家,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上,能跟儒家分庭抗礼影响全球华人的就是道家,他的三观都非常特别,这点最后再说,这就是第一方面《庄子》绝对是一本值得念的书。
但是,第二方面呢?《庄子》这本书很有趣但是又很难懂,我们就简单说一下,在《史记》司马迁提到庄子的时候只用235个字就把《庄子》打发了,他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庄子这个人其学无所不窥,就是他的学问是没有书不看的,基本上庄子是追随老子的道家,进一步司马迁说当时他看到庄子的书十几万字,但是今天《庄子》的版本只有7万多字,他是在魏晋时代郭象所编的,不是少了将近一半吗?很可惜的是司马迁对《庄子》的介绍非常简单,并且没有把握到重点,我们将来都会说明这些,所以要由以下三点加以了解。
第一个,他的编辑很有趣,怎么有趣呢?他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同时包含33篇,所以《庄子》有33篇分为三组,内篇讲的好像是本质吧,内在的本质,外篇讲的是不是外在的应用呢?而杂篇是不是混杂其他的思想?未必如此,不是那么简单的。
第一点,他的编辑在中国的各种书本里面是很少见的,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一般会认为内篇代表他的核心的观念,而外篇、杂篇很多材料可能混杂了后代有些人的批注,不同学派的应用,甚至有些地方恐怕是不知道是谁写的混进去了,像这些很多学者都做了讨论。
第二点是他的写法很特别,庄子自己说了他写这本书,寓言占了十分之九,重言占了十分之七,你说这不是超过了十吗,寓言里面又有重言,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我讲一个故事,里面用各种不同的动物或植物,事实上我讲的是人,因为直接讲人的话,谁要听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鱼一个是鸟,《庄子》里面讲到鱼讲到大的,一开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大的鱼还不只这一次,后面有一段谈到任公子钓鱼,他钓鱼的时候用50头牛当作鱼饵,一钓钓了一年,钓上来之后,大鱼可以让浙江以东好几县几万人全部饱餐一顿,这大得难以想象吧!
再看小的,他说小的鱼一个小池塘让他游来游去,他的供养就充足啦他可以开心,到江湖呢,里面几条鱼也不分大小可以相忘于江湖,提醒人可以相忘于道术。
他自己描写自己的时候,就说跟别人借钱别人推拖一下,他说那你还不如把我当作快要枯死的鱼,最后到鱼干店找我算了。跟你借点水你推推拖拖的,鱼早就变成鱼干了,他这样描写自己。但是提到鱼不能忘记“鱼快乐吗?”,这一段庄子跟惠子的辩论真是精采之至,但是他到底在说什么?
再看鸟方面,一说到鸟,前面那只鱼叫做鲲变成鸟–大鹏鸟,牠的背啊不知其几千里也。也是大得不得了,简直像天边的云朵一样。
大的鸟不是只有这一只,有一次鲁国的郊外来了一只大鸟,鲁君非常高兴心里想这是一个祥瑞的征兆,立刻演奏最好的音乐,请牠吃上等的美食,这个鸟根本不要,牠要的只是回归自然。其次呢,讲小的鸟,有一种鸟牠飞的时候不飞在最前面,也不飞在最后面,最前面被猎人当目标,最后面吃不到任何食物。
另外一种鸟我们比较熟悉叫燕子,去到很多人家的屋梁上一发现有危险掉头叫跑,这说明这些鸟很谨慎,但是你听到鸟你也知道庄子也把自己比喻为叫做“鹓鶵”这种鸟,牠很有格调的,不是梧桐树牠不栖息,不是橡树的果子牠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牠不喝。你如果说忽略鸟的话那要小心,我们刚刚前面说“螳螂捕蝉,黄鹊在后”在《庄子》书里面原版是“异鹊”在后,就是很奇怪的鹊“不是黄雀”。黄雀是麻雀的雀,这个“异鹊”是喜鹊的鹊。我光就鱼跟鸟来看看庄子的寓言啊就觉得太有趣了,里面还有什么?还有猴子、狐狸、牛、猪、鸡等等等,都是他的寓言。
第二个是重言,为什么要念重呢?借重古人的话,你能想象吗,庄子借重的古人最多的是孔子,第二个才是老子(老聃) ,但是经常老聃出现的时候会教训孔子,庄子也表明了立场,他为什么喜欢借重孔子呢?因为孔子在战国时代中叶已经天下人皆知他是办教育的,所以特别多人知道儒家的思想,而庄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后遗症也清楚的揭发出来。
他写作除了寓言除了重言、还有卮言,卮言就是随机应变的话,另外被庄子借重的人包括黄帝、尧、舜、禹、汤等等,还有很多假人假名都非常的生动,像这样的书你不看实在是会觉得错过了一些有趣的地方。但是《庄子》书特别难念,他的用字用词用语都是独到的,尤其是中文里面,形相似,音相同,意思也可以相通,所以很多假借的字很多奇怪的字,我们见都没见过,《庄子》书里面出来了。
在《庄子》天下篇有一段他描写自己,天下篇作者还有一些质疑,他怎么描写庄子呢?说庄子的著作虽然宏伟奇特,但行文婉转而不会妨碍事理;
他的言辞虽然变化多端,但玄妙幻想而颇有可观;
他的思想充实而难以穷究,他谈到本源,说得弘广而通达深远而博大;他谈到根基可以说是和谐适宜抵达最高境界,他的道理无从竭尽,他的说法无迹可寻;让你念起来茫茫然昧昧然真是深不可测,的确,我念《庄子》很多地方是有这种想法甚至里面有两章我必须承认,我实在是看不太懂,因为他在那两章里面谈到音律的音乐方面的,还有一章是谈到古代鬼的观念非常有趣,但是实在是不太了解他到底在说什么?
现在谈到第三方面,学了庄子人生会有什么不同,我简单说明以下四点,
第一个,你要记得三个不可能,
学《庄子》不可能一听就懂,不可能一懂就做,更不可能一做就成。
你想听懂吗?每一集都要听两三遍以上,懂的时候你要做吗?那你要从自己手边慢慢练习,需要一段时间;做了能成吗?可能一辈子也成不了多少。
我自己学《庄子》的修养,第一步就学了几十年,也还没学成但至少我了解他在想什么。
第二点,学了《庄子》对于三观会有明确的启发,他可以调整你的宇宙观,挑战你的人生观,颠覆你的价值观。
怎么样调整你的宇宙观呢,宇宙观就是指空间跟时间的整体,空间变成无限之大,由无限来看有限的万物,眼光自然不一样啦;时间成为永恒之久,从永恒来看变化的一切,那会一样吗?这是第一个宇宙观。
第二是挑战你的人生观,一般人都希望成功、有用、发达,能够觉得不负此生,但是庄子提醒你整个万物是相通的,所以你不要只以人类狭隘的一个世界做为标准,还要把眼光提升,以“道”作为一个标准。宇宙万物是像气化的一体,万物是一个整体都是相通的生命,所以存在就等于肯定,这样的人生观当然是非常豁达。
第三个,他颠覆你的价值观,一般讲价值观就是对于真、善、美的判断。庄子对于善尤其是有他的看法,因为善是一种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他们对善恶有一个判断,但他是普遍的吗?是永恒的吗?都是相对的,这个相对性一但出现的话,你就更能够自在了,所以儒家掌握的是“善”,道家掌握了“真”以及“美”。庄子甚至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们学《庄子》也知道他是道家老子的发展,老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像公交车后面的八个字“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到了庄子的时代(战国时代中叶),保持距离很难怎么办?与万物一起变化,与他一起进一起退,所以你要设法悟道,“道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
学《庄子》以后对于我们所谓的学《老子》开始一路下来,最后要悟道,你有各种可能的故事来启发,各种寓言非常的精简但是都非常深刻,最后你学了《庄子》会有什么不同呢?三点﹕
第一个学会深刻思考,你对于辩证法、正反合,说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也可以,都对;那到底怎么样才是对呢?所以你慢慢就避免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也不会定于一尊,任何事情的发生你都可以做深刻的思考。
第二点学会敞开心胸,了解一切、接受一切、欣赏一切。
第三点你学会逍遥自得,不管处在任何情况只要活着还能够呼吸,皆有可乐之处。
最后这个课程我们会把庄子33篇总共324章,全部讲一遍。容我冒昧在这里推荐我自己在东方出版社所出版的译解的《庄子》,这样子你就可以很容易的跟上课程的进度。《庄子》这本书的译解是我费了最大的心力也觉得最满意的,是我在所译解的四书三玄里面排第一的。
我们在前面喜马拉雅的课程里面上过老子《道德经》与《易经》,我都没有特别的就我译解翻译来推荐,但《庄子》不一样,《庄子》的内容非常的精采但是他的原文非常不容易念懂,所以在这里我们一起努力,越难的越值得一试,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本四大奇书之一,六才子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