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过程都应该是一样的,不管是母语还是目的语(外语)。所谓母语是指我们自出生起就一直在接触、学习和运用的语言。在生理结构上,我们可以学会世界上任何一种已知的语言,包括发音、词汇和语法,甚至能学会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BBC纪录片Babies: Their Wonderful World中,脑神经科学家对1岁以下的婴儿做了一项语音测试,结果表明接受测试的孩子都能对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语音进行准确的区分。鉴于母语是我们人生中第一种熟练掌握的语言,而且是可以复制的语言学习经验,我们应该模仿母语的学习过程来学习目的语(外语)。
回顾母语的学习过程,最开始婴儿一直在听周围的人说话,等到五、六个月大,渐渐可以模仿着说一些简单的音节,例如ma。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部分孩子在一岁左右学会说话),婴儿的大脑不断发育,不断生出新的神经元去接收和处理外界的语音信息。在处理语音信息时,大脑先把完整的一句话逐级拆分成单个的音节来处理,再把音节拆分成音素。例如我要吃饭这句话,大脑会先把它拆分成四个字,再把每个字进行拆分,最终把饭拆分成f àn来接收和处理。婴儿最开始听到我要吃饭这个句子,是处理不了的。对于婴儿的大脑来说,这条语音信息太长也太复杂。给他的感觉是一下子就说完了,根本没听清。对于大脑来说,这条语音信息即快又不清晰。这和我们最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感觉完全听不懂是一个道理。其实不是没听懂,是没听到,也没听清。如果把英语母语者说的话写到纸上,以初中生的知识储备大体就能看懂和理解。这是因为英语是一门新的语言,我们的大脑之前没处理过英语的语音信息,所以和我们小时候最开始学母语的时候一样,处理不了。
想要准确快速地处理语音信息,大脑需要大量的刺激。婴儿可能需要听到周围人说一千遍我要吃饭,才能理解并尝试模仿。在持续的语音刺激下,大脑会不断变化,直到有单独的神经元分别处理每个音素。例如一开始只有一个神经元处理fàn这个音节,慢慢变成有三个神经元处理,一个单独处理f,一个处理à,一个处理n,这样就会既快速又准确。直到大脑为一种语言里的每个音素都生成一个单独处理它的神经元,这时候我们再听母语者说话,就会觉得他们说得既慢又清晰。要学会一种语言,每个人大脑所需要的刺激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需要一百遍,有的人可能五十遍就够了,还有的人需要两百遍,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完全地掌握一种语言。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都不一样,有的人学语言慢,但学数学特别快,或者学画画/唱歌特别快。但在学校里,因为时间有限,老师能给到每个学生的刺激量可能只有七十遍。那需要五十遍刺激量的学生就学会了,需要一百遍的人就学不会。其实不是学不会,而是没达到需要的刺激量。
语言学习的主要工作是由大脑来完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大脑足够多的刺激量。第一步就是要大量的听,就像小时候我们学母语的时候一样。只有先听清了,听准了,我们模仿着发音的时候,才能发得准。有人说自己英语发音不好,那是因为听得就不准,也就是听得还不够。可以听新闻,听有声书,看电影电视剧,或者动画片,篮球比赛都可以,只要是母语者提供的语言环境。听不懂也没关系,语言学习的第一阶段不追求听懂,而是要让大脑不断接受目的语的语音刺激,像习得母语时一样,不断强化大脑中处理目的语语音的神经连接。
当然有意识的听比无意识的听效果要好,所以可以从词汇比较简单语速比较慢的动画片开始,因为动画片也是给美国或者英国的小朋友看的,考虑到小朋友们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用的词都比较短,比较简单,语速也比较慢。听起来会轻松一点,有趣一点。也可以多看英语的电影和电视剧,口语考试之前,一般我会看几集美剧或名人演讲等,至少可以把语音语调模仿得比较像。带着汉语字幕看过一遍之后,就可以尝试只开英文字幕了,最后是去掉字幕直接听,就像我们看国内的电视剧是不需要看字幕的。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把BBC/ABC的新闻当背景音乐放着,比如跑步或者地铁上等等。听和说是一体的,听清了,听准了,发音自然标准。如果只是要求母语者说话时能听清,回答时发音也比较准确,完成这个阶段就可以了。但如果想言之有物,表达高级一点,就要涉及读写了。通过阅读扩充词汇,模仿准确,简洁和优美的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关键在于不断使用和练习。这也是移民到其他国家的人,母语渐渐退化的原因。以上是说,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一种语言。至于具体内容最好还是有专业的老师来设置教学进度,进行讲解、监督练习并给出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