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陌忘芊
【关于小说】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的来信》,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纯净,最卑微,最绝望而又最伟大的爱。没有之一。
小说很短,大约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我相信,每个曾有暗恋经历的人们都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迪拜曾说,对女人而言,爱就是她的全部。而对于一个懵懂未开的十三岁少女来说,她的生活,她的爱情,从见到男主人公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有了确定无疑的方向,虽然屡经挫败,依然执着坚持,终生不改,她永远定格在了十三岁,一生如少女一般单纯、热烈、执拗。
每年在他生日的时候,她都会默默地寄去一束白玫瑰。“于我而言,能够暗地里把花送给你,这已经足够了。每年一次,能够让我重温那一次的记忆,也已经足够了。“此刻的她,早已甘愿成为他身边一颗微小的尘埃,在自我的想象里开出那朵纯洁的白玫瑰,与他无关,与现实无关。
只有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才要向他,也向自己,公布她对他一生的爱恋。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朋友都说我性格腼腆,胆小怕事,可其实我的目的非常明确。我的一切都指向一个目的,回到维也纳,回到你身边。”
即便是看透了他那风流不羁的品行,可她依然故我,“我爱的就是你这个样子,奔放热情可又生性健忘,慷概大方而又爱不专一。你向来如此,可我还是爱你。”
“你记得我吗?你还认识我吗?”这是她永久的呼唤,虽然得到的永远是否定的回答。
对于她和他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所以我总觉得,暗恋也是爱情的一种,那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这人是谁啊?我一时无法回答,你的名字我怎么也说不出口,它在我心里突然变得非常神圣,甚至成了我的秘密。”
“在那些年月,在那一个个漫长的午后,手里拿着本书,我就是那样在那里盯着看,一听到你走近,浑身就像弦一样紧绷起来,内心震动不已。离你越近,我就越紧张。可你对此毫无察觉,就像你的怀表一样,你不会察觉它那紧绷的发条,可它却忠实地为你计算着时间,滴答之声,虽无人聆听,却时刻陪伴着你的脚步,在数以百万次的计算当中,你不过偶尔匆匆一瞥而已。”
我做不到向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那样,她是那么的勇敢而又坚强,那是她的爱情,她的追求,她的信仰,并未之付出了一切,乃至生命。她主宰着自己的爱情,也决定着自己命运。没有遗憾,没有后悔。
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从头到尾甚至都不记得她。
“种种影像在他脑子里一个接一个地闪过,可都难以聚会成一个完整的图像。虽然还有些许记忆,可他仍然什么都想不起来。他觉得,所有这些人物似乎都是在他梦中出现的,而且肯定经常做这样的梦,梦中的一切也很逼真,然而他们终究只是梦中的幻觉罢了。然后他的目光转来转去,最后落在写字台上的蓝色花瓶上。花瓶是空的,好多年来,在他生日这天,花瓶第一次是空的。他浑身发抖,觉得好像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一股凄凉的风从另一个世界吹进了这个安宁之地。他感到了死亡的迹象,同时也感到了一种不朽爱情的力量。他内心百感交集,也想到了那个死去的女人,无影无形,犹如远处传来的乐曲声一样。”
这是他第一次想到她,也是最后一次。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
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关于电影】
其实早在1948年,这个故事就已经被马克斯.奥尔菲斯搬上过荧幕,50多年后,徐静蕾再度翻拍,不过时间和地点变成了30年代的北平,男女主人公也换成了一对曾是老北平四合院里的邻居关系的中国男女,而没有变的则是故事本身的凄美动人的基调。
虽然影片没有原著那样经典,但是我却觉得更加多了一丝沉淀,也许是那个年代所有的独特的味道。喜欢整部影片的色调,最后的琵琶曲选的也很妙。
一部电影能让你喜欢,总是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而这部片子,就是这样的。从前一直不觉得徐静蕾有多美,直到看到这部影片,才发现她的美,而才女之名,的确名副其实。
影片开始,就是一个女人的独白。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为了这条幼小的生命,我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在他身边足足坐了四十个小时。此刻,他那双聪明的黑眼睛刚刚合上了,他的双手也合拢来搁在他的白衬衣上面。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而你一无所知。你从来也没有认识我。而我要和你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一无所知。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象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可是如果你拿到这封信,就会知道,这是一个已死的女人在这里向你诉说她的身世,看到我这些话你不要害怕。一个死者别无企求,她既不要求别人的爱,也不要求同情和慰藉。只对你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请你相信我所告诉你的一切。请你相信我说的一切,这是我对你唯一的请求:一个人在自己独子死去的时刻是不会说谎的。”
女人的声音低沉缓慢,没有一点女人的画面,可是,我却能从这样的声音中想象出来她拿起笔在临死之前写出这封信时的场景。
而演十三岁小女孩的这个演员我很喜欢,单眼皮,小小的脸庞,瘦小的身材,却有执着的眼神,很有灵气。
徐静蕾在影片里加入了许多原著小说里没有的细节。关于气味的描述,印象中是原著小说里头说没有的。气味,是记取一个人特别的印象。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小女孩得以进入男作家的房间几分钟。在那几分钟,她记下了他的气味,珍藏至死。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史无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这个从来没有认识过我的你,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
“朋友算什么?自尊算什么?下一次我还会这样。你的声音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我无法抗拒。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依然没变;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这样一段话,即使由徐静蕾单薄的声音来演绎,依旧充满了力量。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只要你叫我,我就是在坟墓里,也会站起来,跟你走。
影片我反复看了两遍,每到此处,眼泪都夺眶而出。女人离开那间屋子,就在院子里,她遇到了童年时几次遇到的男人的管家,已经白发苍苍的老管家。他看着她,说,早啊,小姐。然后,女人坐在车上,这是我看见她第一次因为你而流眼泪。你说,连他都认得她,可是你为什么就记不得她呢。我为她感到不值,可是,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曾经有一度,我以为可以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的撇下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每年你的生日老送你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的供在那里,一年一度的在你四周吹拂着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影片的结局处理的很好,她故事讲完了,说“亲爱的,保重”。男人只是默默的,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而她也许也并不期待他的悔悟。她写这封信,只是告诉他这样一件和他有关的事,但她爱他,却是她一个人的事情。和他无关。
女孩和作家相识那年是1930年。作家收到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是1948年。18年,一个女人的一生。
电影的末尾,是姜文读完了信,他推开那扇门,深锁眉头。镜头就一路深入对面屋子。在对屋,似乎真的可见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她用双手撑着脸颊,脸上挂着无求的、满足的微笑,在那窗口向作家屋子的方向盼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