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一个音调是错误的,只有弹琴的人弹错调,而在外行的人听来,整首曲子里就算弹错几次调也不会有人发现。
而这种错误,有可能是故意的!
“错调”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其实还挺有实用价值的,主要是用在人际沟通上的技巧,而这些技巧实际上也是策略的一部分。
刻意引导
比如你和恋人分手了,后来对方主动想跟你复合,你没确定是否答应他,这时一个朋友A告诉你:“他人虽挺好,但好马不吃回头草!”你想想感觉也很有道理。
而另一个朋友B却告诉你:“他人挺好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听了A的话又听了B,你陷入左右为难了,到底谁说得对?
同一件事,一句话,整个调性就变了。那么我们再举另外的例子:
A:“这事你做错了,应该主动承认错误!”(带情绪指责型)
B:“这事你做错了,你知道你错在哪了吗?”(引导控制型)
C:“这事你做错了,下次别再这样了。”(无情绪无控制)
A:“你刚才说话的口气很粗鲁,他并不是你想的那样!”(解释型,无情绪无控制)
B:“你刚才说话的口气很粗鲁,我觉得你很没素质!”(带情绪指责型)
C:“你刚才说话的口气很粗鲁,你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引导控制型)
以上两段案例,只有“引导控制型”的沟通方式是带有很强目的性的,控制谈话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问。当你在整个事件中想引导对方进入你所设定的圈套时,就必须在沟通过程中不断“变调”,如果你大幅变调会容易被对方觉察,而你的计划就必然泡汤,所以你在主调中作细微调整,对方不易觉察,错了还可以改,如果偶尔赞同对方,更能使对方放松警惕,最后他将会一步步走向你的计划。
就像我上面那段文字,我故意采用“控制”“圈套”“计划”等措词,这使整段文字看起来比较有攻击性和控制性,这也是刻意引导。
所以,“提问+赞同+偶尔变调”是整个引导事件中的核心技巧,任何话题都有多种路径作目标导向,并且对同一件事你还可以说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评价一个穿着时尚的女孩子,可以这么说:
A句:“她就爱穿那种暴露衣服!”
B句:“她身材真好,穿什么衣服都好看!”
A句导向这女孩不检点的话题,属于负面导向,B句则是导向这女孩好看的话题,属于正面导向。同一件事,你怎么说都对,就看你想变什么调。这招还常被媒体作舆论导向,比如:媒体可以说M先生是企业家,做了多少贡献;同时,媒体也可以说M先生是资本家,伤害了多少人。
同理,一个人如果对你评价的常用词相对负面,那么你就可以知道他肯定是对你有意见了。
引发指正
当你想考验一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一招:故意说错。
当你说出很明显专业错误的时候,一般属于相关专业的人都会指正,如果你多次重复说错对方都没有指正的话,那么他的专业水准怎么样就一目了然了。
偷换概念
“错调”在偷换概念方面倒是很常见,比如以下句子:
A:“他们不会!”
B:“你会?”
A:“我长得比你高。”
B:“你再高有姚明高吗?”
第一例把“他们”改为“你”,把A对他人的否定转移到A自己身上,第二例把对A自己的争议转移到B身上。这种沟通的技巧是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可以理解为把两首不同的曲子通过“错调”作转移。
这在社交场合很常见,善长社交的人都很会用这一招避免很多尬尴问题。然而,偷换概念这种方法不仅用在普通社交上,在“洗脑”方面也是常用的技俩,当一个人反复强调一个固化的认知时,很可能只是障眼法,比如:
“想要考上好学校,就要努力学习,别人的假期都在努力学习,你呢?”
句子以“努力学习能考上好学校”这个固化认知作为障眼法,然后与“别人的假期都在努力学习”作绑定,这个句子套用在商业领域也是成立的。
调调
当你与不同的对象解释相同事件的时候,你会发现由于认知不同而出现理解偏差的现象,那么这时候就需要“调调”(调整调子),比如,你想向不同的人解释关于“为什么做好事便会有好报?”这个问题时,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呢。”(面对普通民众)
“做好事会积累福德,干坏事会积业障。”(面对普通信徒)
“宇宙即我心。做事凭自己良知,并不需要贪求回报。”(面对智者)
“想要获得长期回报,就得打开格局,敢于投资自己的善,才能积累自己的德,这是一种长期且无形的回报。”(面对商人)
面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对方更好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错调”不在错,而在调,而调的术在错,因而为“错调”。
术可善亦可恶,看握在谁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