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花,每每由于赏花的时间和地点各异,而使人的感触也各有不同。
读《中药望闻问切》,想来,这算是我今年读的第二本专业书吗?《神农的百草园》算是第一本吧!
2020年伊始,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我,作为一名医务人员,难忘的时光哦,白加黑,5加2的忙碌,几乎没有一刻休息!记得,曾经有两次,工作时差点晕倒。那么忙,那么累,身心俱疲,根本没有读书的时间和精力。
接下来的日子,不是没有读书,而是在后来的琐碎时光里,都去备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备考的日子,几乎每天所有闲暇的时间都在听课,背知识点,做题。
中医中药的系统知识自然是不必说了,小白基础的我要去啃针灸学和西医各科,哦,老天,好难啊!疲累时暗暗埋怨自己“为什么要去考这个劳什子哦!明明中药的证书就已经很多了!”
在工作和考试间隙,为了完成“省学术继承人”作业,当然,还零散的学习中药鉴定和炮制的知识。那段疲惫不堪的日子哦,真是痛苦!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去读诗词,言情或者武侠小说啊!一颗文艺浪漫的心,硬生生被逼着去学各种枯燥的知识!痛,并快乐着莫?
在读《中药望闻问切》前,又读了《笑傲江湖》和《一身孤注掷温柔》。我说,枯燥的专业知识怎敌得过儿女情爱和快意恩仇?自我安慰,算是一张一弛吧!
与《中药的望闻问切》的作者-朋汤义老师仅有一面之缘,是在重庆学习时认识。而今再读他的书,想起与朋老师共同学习参观时的各种情节。他貌不惊人,喜欢组织协调,而我,就是跟班学习的那个小学员。
他操着些许安徽口音的普通话,言语之间,有挥斥方遒之气,却又不失诙谐幽默,那时,我还不知道他的“中药望闻问切”之说。
第一次听到中药的望闻问切的提法,我记得还是参加省里的年度考核,郑倩老师分享她去各地游学的感悟,提到过这个说法,我当时觉得很新奇。
正如国医大师李济仁在《中药望闻问切》序中提到“中医望闻问切古已有之,中药的望闻问切则见之于安徽省中医院朋汤义药师新著。其主张,并非标新立异,其本质是来自中医药象思维。”
如今再细读朋汤义老师的大作,感怀之情油然而生。
“医不识药,犹将不识兵;药不应医,犹兵不从将!现今中医药院校学习分科太细,导致中医和中药缺乏真正的衔接统一,加之近百年来,重医轻药的思想,使中药的发展严重滞后,影响制约着中医的发展。”读来,心下莫不以为然。
自古,医家即药家,历代本草学著作皆为中医大家临床经验所得;而今,中医药分家,且世人多重医轻药,医不识药,药不懂医,再兼西医药学术思想的渗透,中医中药交流疏散,窃以为,这也是中医药衰微的一个原因吗?
“中医中药唇亡齿寒,急需医药一体,应相互渗透,互根互用。”大概这也是朋汤义老师写此书的目的。品读《中药的望闻问切》,在原来一些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又学习到许多新鲜知识,尤其是其将中药传统鉴别方法“眼观、手摸、鼻闻、口尝”赋之以“望闻问切”,将中医与中药的知识点相互联络贯穿,并将日常生活中浅显易懂的生活常识融于其中,再于文中追根溯源,引经据典,使枯燥晦涩的中医药知识浅显易懂。我相信,这些文字的背后,都是作者经验和学识日积月累的结果。
如书中几位中医药专家作序所言,本书中药人员不仅可以学习,更满足中医药爱好者和中医药学子的需求,更在于对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中医药知识的普及教育。
在我以为,本书还有一个“彩蛋”,那就是在书籍的后面,附录了历代本草代表性著作,并注明了每本书的本草学特点,以方便中医药人员查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药望闻问切》中提及的知识有的是我了解的,有的又是我第一次才知道。无论如何,通读全书后,掩卷沉思,于温故知新之际,我不禁惊叹朋老师学识之渊博,文采之飞扬,思维逻辑之缜密。
尤读朋君自序,字字皆深情,句句皆珠玑,一字一句莫不发自肺腑,并渗透出对中医药浓浓的热爱。“我非经世之才,愿做琐碎之事。”我所认识的中药人员,皆踏实勤勉,何尝不是如此?
走笔至此,想,读书的输入与输出,将思悟与感怀寄情于文字,也许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你说,是不是呢?
我要继续抄写《伤寒论》和《中药饮片验收经验》了,你要不要一起学习呢?请把你最近读的书留言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