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原创的成人学习方法论,用以下三个步骤帮助我们进行知识的内化:【选摘】、【思考】、【行动】。
【选摘】: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的倾向,再多、再好的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无法完成。所谓效率,是在任务完成之后才能够衡量的。这样看来,对逃避困难的人来讲,因为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所以无论他们花了多长时间,也都没有效率(相当于分子为零)。
……
我知道那位同学的愤怒本质上并非针对我,只是在那一瞬间,他被现实打击到了失控的地步。我不觉得在这时善意的安慰与鼓励和虚伪的欺骗有什么分别。他生气不是因为我说了实话,而是因为没听到他想要听到的话。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活生生的拒绝现实的例子,我想,任何一个冷静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有一天变成那个样子。
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
1、已经有人做到了。
2、我与那个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对这两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也需要多少做些说明。
“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他用多长时间做到的?他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我们的目标确实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更常面临的尴尬是:如果不开始行动,根本就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于是,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如果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意味着决策者的无比理智。
……
计划总是被变化打乱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计划过于长远。事实上,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应该是有的,只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应该以自身的情况分析自己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
以我为例。我曾尝试制定年度计划,却无能力完成。于是,在再次平静接受自己天分平平这一事实的同时,我一口气把计划期限缩短到一个星期。通过实践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下来,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完成的。这个发现令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竟然可以慢慢把计划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后来甚至可以制定一个季度的计划!直到近30岁的时候,我才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制定计划的期限延长到一年。
……
为了能将验收机制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纸和笔写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经过第2章的讨论,我们已经不会再选择去做那种脆弱而又不现实的“完美主义者”,所以我们也不会设置过高的标准(也就是设置恰当的标准)。走到另一个极端——完全没有标准显然是愚蠢的。而在任务(或子任务)完成时,拿出之前写下的标准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做法有着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它会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为专注。
【思考】:
这一段内容都是关于“行动如何落地”这一主题,我们期待美好的未来,却总是在路上遇到各种骚扰我们的小怪兽——各种人性的弱点。这一段文字提出的就有“畏难”、“回避枯燥——浮躁”、“眼高手低”……
那么我们要如何克服这些小怪兽的各种捣乱?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连接现在与理想的未来?
关于畏难、浮躁:
1、深刻的反省,牢记“有一些阶段是不能跳过的”。如果没有克服这些过程的决心,说明那个“理想的未来”其实也不那么重要。
2、拿一张纸,对折分成两边,左边写出自己想要的,右边写出自己为达目的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这样我们就能直观的把“辛苦打怪”与“升级奖励”对应起来,行动时就更有针对性和动力。
关于“眼高手低”:
认真评估目标是否现实可行,做好计划,且计划要确实可预测可执行。
关于“做计划”:
确实越短的计划越容易实现,一开始的计划不宜过长,我们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加大挂载的过程。先从短期计划开始做起。重要的是“开始做”!
【行动】:
1、评估目标是否可行
2、做计划,先做周计划,实践适应后再慢慢延长
3、给计划设置验收模式——每一个计划的环节都计划好验收标准,与之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