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主要分为3个小节。
学习这一章,深刻体会到这样的心境:你是你大脑的观察者,我们学习就是为了从上帝的视角去了解自己,进而明白所有的因果关系以及底层逻辑。
1.你的人故事从你的记忆开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保尔柯擦金在医院进行文学创作时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人走的每一步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你如何看待过去,其实很多时候也是由你很多的记忆点串联而成的,而这些记忆点大体上也是你人生轨迹和痕迹的重要部分,很大程度上也呈现了人生的风貌。
作者在这一节里谈到,“在所有的心灵表达中,记忆最能揭示一个人的秘密。人的记忆是他随身携带的备忘录,记载着他给自己设立的边界和他对环境的感受。任何一份记忆都是有意义的,因为人的一生会产生数不胜数的感受,但他选择记住的,一定是他认为与他的处境密切相关的事情,即使那些事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回忆。”
想起了周国平先生的那句话,“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追求人生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在这里我也想说,记忆本身也是一种经历,也是客观事实的一部分,经历的具体事情可能会忘,但是留下的感受,以及认为赋予的意义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因为你正在决定你是谁,你如何存在。
但要始终明白,只有你才能真正理解自己,赋予你的记忆以意义,以及书写你的人生故事,别人永远是你前行路上的陪伴者。
2.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
作者在书中谈到,“在个体心理学中,一个人能够回忆起的最早的记忆,也就是最初记忆,是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初记忆能反映出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观,以及他最基本的生活态度。”
这是一种思维视角,把握主要矛盾,整体地去看问题反而能够获取更有价值以及最本质的信息。
阿德勒还非常有职业操守的,在接下来的距离当中,对于人和记忆做了一个课题分离,所以我们只需要去看记忆的部分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形成原因,“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来举一些最初的实例,以及相应的解释,事先说明,我只是知道这些记忆,对讲述记忆的人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孩子还是成年人。”
心理学中有叙事疗法,简单理解就是:通过述说故事,让当事人变得自主,自己把握节奏,改写记忆或者对自我角色进行重新的统整和思考。
因为之前对心理学有些许的了解,所以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作者的论述方式让我深感译者或者阿德勒本身是非常有职业道德操守的。
“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早期记忆,尤其是童年记忆,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说一个人容易感觉到幸福, 大概率下他的童年都是幸福的,因为无需用力,只要回忆过去,就能感觉到幸福。如果一个人需要用力去感受幸福或者发现幸福,大多数时候是因为缺乏幸福的视角,也和经历有关,而如果童年的经历不太幸福,可能需要用一辈子来治愈自己,找寻幸福。
作者说,“在个体心理学中,一个人能够回忆起的最早的记忆,也就是最初记忆,是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初记忆能反映出一个人最基本的价值观,以及他最基本的生活态度。”
所以不管是为人父母或者未为人父母以及作为生活的有心人,如何养育儿童以及处理自己早期记忆,从自身的价值观追本溯源,一定能找到你的存在层次。不管回忆是美好的还是有缺陷的,最终,你都是有选择权的。美好,就延续它;不够美好,就逆向思维,它是为了教会你学会美好,总之这两条道路都通“目之所及皆是美意”这个罗马。
作者为了避免泛泛而谈同时也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理论点背后的意义,也举了大量的例子加以分析和说明。
例如案例3当中,我把妹妹的话连起来,“我三岁的时候,我爸爸我们买了一对小马,他牵着小马的缰绳,把它们带到了房子里。我姐姐,她比我大三岁,拿起皮鞭,意气风发地骑着她的小马逛街。我也骑着小马,追着姐姐跑,可我跟不上她。后来,我一头摔在泥土里,狼狈极了。在这段经历中,我本来希望自己能胜过姐姐,结果却一败涂地。后来我骑马的技术超过了我姐姐,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我感到好受一些。”
其实妹妹很明显把姐姐当成了追逐的对象,从而去获得宠爱,但发现自己超越了姐姐却没有感觉非常被爱,就会认为家里人偏爱的是姐姐,那么她以后也会认为只有不断努力追逐才能被爱,而且自己可能没那么值得被爱。
而这,仅仅是一种分析方式,它会因个体的差异而存在不同走向,但不可否认的就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回忆,与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3.理论还需要回到具体的实践中,才有真正的意义
在这一节当中,作者衔接上一小节的内容,反复强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锻炼推测能力,实际上早期记忆对人的具体影响,具体还需要看人对早起记忆的回忆以及现在遇到哪些事,具体是怎么想的,才能真正找到两者的内在联系。
比方说一个成年人坐出租车会责怪司机没有把他照顾好,并患有癔症性失语症,只能低声说话。追溯他早期的记忆,他摔下来拒绝说话母亲反而特别关注他,溺爱他,因此而得到了很多爱。这两者是有一定联系的。
个体心理学还是蛮有意思的,它会提供一个思维视角让你去正确看待过去,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它并不是为了让你和过去纠缠,相反它是告诉你,其实你感觉幸福与否、快乐与否,完全是你的责任,与他人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大。
为什么这么说?作者在这一节最后有这样的一句话:“他的成长过程存在一些偏差,导致他对自己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这些问题与遗传因素无关,人类那些茹毛饮血的先祖们并没有这种性格特征。他根据自己独有的经历,建立起了这样的生活风格和目标。”
所以你是你生活的主人,也是你人生的掌控者,你永远都有选择权。在这之前,先感知自己,了解自己,最后跳出当局者的角色去了解自己,然后才能超越自己。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