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ùn qīn dǒu jiǔ fǎ zhǔ pú jiān
【注释】
(1) 舜钦:即苏舜钦,字子美,北宋铜山人(今四川中江),生于开封(今属河南)。为著名文学家,好古文。诗风豪放,与梅尧臣齐名,并称“苏梅”。因罪并贬苏州,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2) 法主:即李密,字法主,隋末唐初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
(3) 蒲鞯:用蒲草编织的垫子。蒲,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可编织。鞯,垫子。
【语译】
苏舜钦喜欢饮酒,每晚读书时,几乎都要喝上一斗的酒。李密用蒲草编成席子垫在黄牛背上,牛角挂《汉书》,边走边看书,一点也不浪费时间。
【人物故事】
元代陆友仁所写的《研北杂志》记载:苏舜钦为人豪迈不拘,喜欢喝酒。他住在岳父杜祁公家时,每天夜晚读书,都边读边喝酒,大约要饮上一斗左右。一夜,杜祁公偷偷的观察他,苏舜钦正在读《汉书》,读到“张良与刺客用大铁椎袭击秦始皇,却只误中始皇副车”时,他拍着桌子说:“没有击中,真是可惜啊!”于是喝了满满一大杯酒。读到张良说:“起初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留县相会,这是上天把我授予陛下。”,他又拍着桌子说:“君臣相遇,竟是如此的困难。”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看了笑着说:“有这样的下酒物,喝一斗不能算多啊!”
据《宋史˙文苑四》记载:苏舜钦年少有大志,状貌魁梧奇伟。考中进士,知蒙城县(今属河南)时,一上任就“窜一巨豪,杖杀一黠吏”,蒙城县民为之震慑。后因支持范仲淹、富弼的庆历革新,得罪了守旧派的王拱辰等人。仁宗庆历四年秋,苏舜钦监进奏院,循旧例,以卖公文废纸的钱宴请宾客,王拱辰藉机弹劾他“监守自盗”,苏舜钦因此被革职为民,闲居苏州。苏州四大林园之一的沧浪亭,是苏舜钦流寓苏州时修建的庭园,取屈原《楚辞˙渔父》一文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并撰写《沧浪亭记》,自号“沧浪翁”。庆历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同年十月病故,死时才四十一岁。
《隋书.李密传》、《新唐书.李密传》皆记载:李密,样貌额锐角方,眼瞳黑白分明,清澈明亮。年轻时因为父亲的庇荫得以担任左亲侍卫。有一天在宫廷值班时,隋炀帝发现他相貌不凡,退朝后,炀帝问宇文述说:“左杖下黑黑的少年是谁?”宇文述回答:“是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炀帝说:“这小孩顾盼自雄颇不寻常,不要让他担任宿卫。”他日,宇文述暗中告诉李密说:“你这样聪明,应该用你的才学取得官职,三卫的工作繁琐细碎,不是培养贤才之所。”李密听完很高兴,就称病离开,闭门专心读书。
某日,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便想去拜访。旅途遥远,他怕耽误了读书,于是想出一个不浪费时间的好方法,他用蒲草编织成垫子,垫放在骑乘的黄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一手拉缰绳,一手拿着书,边走边看,浑然忘我。越国公杨素在路上遇见李密,见他手不释卷,专心读书,十分好奇,便骑马偷偷地跟着他。跟了好长一段距离,李密都浑然不觉。后趁李密换书之际,杨素上前询问:“是哪里的书生?这么用功?”李密闻言抬头一看,认出是杨素,赶忙从牛背上下来,作揖行礼,报上姓名。杨素问他在读什么书?李密回答:“项羽传。”两人愉快的交谈了一阵子,杨素觉得李密很奇特,很有抱负。回家后,杨素告诉他的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气度,是你们几个兄弟都比不上的。”杨玄感因此和李密结成好友。
【说明】
苏舜钦以书佐酒,虽颇豪放,却不宜效仿。李密牛角挂书,善用空闲时间勤奋学习。古人说:“学海无涯,唯勤是岸。”生命是有限的,若要精进学问,唯有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而学习是不分地位、年纪、贵贱的,唯有坚持,不怕辛苦地扎下稳固的根基,才能在面对人生的困境与挑战时沉稳以对。
绕朝赠策 苻卤投鞭
rào cháo zèng cè fú l ǔ tóu biān
【注释】
(1) 绕朝:即周绕朝,春秋时秦国大夫。
(2) 策:一说策书,一说马鞭。
(3) 苻卤:即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苻秦)君主,称大秦天王。成功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意图消灭东晋,发动战争,史称淝水之战,但被东晋、谢玄所领导的军队所败。后遭羌人姚苌杀害,谥号宣昭,庙号世祖。
【语译】
周绕朝送策书给即将离开秦国的士会。前秦苻坚南下攻打东晋时夸耀,百万大军把马鞭投入长江 ,就足以截断长江水流。
【人物故事】
《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晋国的士会因为拥立公子雍,与当权的赵盾不和,逃亡至秦国。晋国担忧秦国会重用士会,文公十三年夏天,六卿在诸浮会商对策,赵盾说:“士会在秦国,贾季(狐射姑)在狄国,令人担忧的日子到来,该怎么办才好?”中行桓子(荀林父)说:“请让贾季回来,他能处理外交事务,而且过去的功勋卓著。”郤成子(郤缺)说:“贾季作乱,而且罪过大,不如士会,士会能忍受低贱,而且有羞耻心,个性柔和却不容许侵犯。他的智谋足堪使用,而且无罪。”
于是,晋国派魏寿余诈降秦国,以引诱士会。晋国假装捉拿魏余寿的妻儿,故意让他趁夜逃走。魏寿余自请将晋国魏地并入秦,秦伯(秦康公)答应了。朝会时,魏寿余踩了士会的脚,暗示士会。不久,秦伯率领军队驻扎河西,魏地在相对的东边。魏寿余说:“请派遣一位来自东边且能和魏地官员交谈的人,我先与他一起去说服魏人。”秦伯选派士会前往,士会推辞说:“晋人是豺狼虎豹,如果他们违背了承诺将我抓住,我死了,妻子儿女将会被杀戮。这对国君没有益处,后悔也来不及了。”秦伯说:“如果晋国违背他们所说的话,抓了你不让你回来,我若不将你的妻儿送回晋国,一定会受到河神的惩罚。”于是士会便藉此机会回到晋国。临行,秦国大夫周绕朝赠策书给士会,并说:“您不要认为秦国没有人才,我的谋略正巧没有被采用而已。”渡过黄河,魏人见到士会归来,无不欢呼鼓噪,簇拥着他回去。秦伯信守承诺,将士会的妻儿送回晋国。部份留在秦国的士会族人则改为刘姓。
据《晋书˙苻坚传》、《资治通鉴》卷一百至一百一十四记载:苻坚博学多才,慷慨好施,广结英豪,知人善任。西历三五七年,推翻堂兄苻生,即位为前秦君王,称“大秦天王”。苻坚重用王猛,与民休息,施行新政,奠定前秦强盛的良好基础。之后,苻坚率兵先后灭了前燕、前仇池、前凉、代国等割据政权,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黄河流域长期纷扰的局面,统一北方。
王猛于西历三七五年去世,病逝前曾告诫苻坚,东晋虽偏安江南,但是继承正统,应与之友好,不要急于对东晋有所图谋,应先解决国内鲜卑、羌、氏等少数民族所潜藏的的问题,否则终将成为祸害。
但苻坚统一北方之后,野心大增,企图挥军南下并吞东晋,忘却了王猛的告诫。他会聚宗族大臣,提出兴兵南伐的计划,苻坚说:“自继承大业,至今将近三十年。现在四方都已安定,只有东南一角不肯归降,每当想到天下尚未一统,我便吃不下饭。估计我们现有的士兵约有九十七万,我准备亲自率领军队征伐东晋,众卿认为如何?”秘书监朱彤大表赞同,但尚书左仆射权翼反对说:“晋国国势虽然衰弱,但没有大恶,谢安、桓冲都是江左的重要人才,且君臣和睦,上下一心,我认为此时不宜伐晋。”太子左卫率石越说:“而今岁星、镇星守在斗牛,福运在东晋的一方;民情也偏向晋主。且东晋拥有长江天险,没有分裂的迹象,我认为应该保境养兵,等待时机。”苻坚听完,坚持己见地反驳说:“当年武王伐纣时是逆岁星,但却取得胜利;春秋时吴王夫差、三国时吴王孙皓,都凭藉长江天险,却不免被灭亡。现在我统帅近百万的大军,每个人都把马鞭投入长江,就足以截断长江水流。他们有什么天然险固可以依靠呢?”
苻坚仗恃着国势强大,执意出兵攻打东晋。苻融等大臣屡次上书劝阻,苻融说:“现在出兵伐晋有三难:一是天道不利,二是晋无隙可乘,三是我军连年征战,将士疲惫,都有畏战的情绪。”他反对南伐,并提及王猛临死前所说的话,但苻坚仍不为所动,于西历三八三年八月发兵攻打东晋,两军在淝水对战,晋军在宰相谢安,将军谢玄、谢石的领导下,以寡击众,大败前秦。苻融坠马被杀,苻坚中箭骑马逃走。史称“淝水之战”。经此一役,前秦国力耗损严重,北方纷乱再起。苻坚后被姚苌所杀。
【说明】
“绕朝赠策”即后来“绕朝策”的典故来源,以周绕朝早已识破魏寿余和士会的诡计,比喻有先见之明 。周绕朝后来因为这句话遭士会陷害,被秦伯诛杀。《韩非子˙说难》中以周绕朝为例,说明向人主进说是很困难的。都是正确的言论,但处理的态度不对,严重的会招来杀身之祸,轻微的会被猜疑;并非知道事理有困难,而是知道之后如何适当处理才是真困难。所以周绕朝的言论虽是正确的,但在秦国却被杀害。因此不可不省察。
苻坚即位之初,重用王猛,虚心纳下,察纳雅言,推行善政,政治修明,可为一代明君。惜王猛死后,听信小人之言,自大心起,不听劝谏,坚持己见,终落得身死人手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