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家庭的孩子,是不是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
网络上的恐育浪潮来势汹汹,那些忧虑真的存在,但是我想亲手拨开喧嚣尘上的迷雾,寻找一个更客观的答案。
因此读这本《不平等的童年》。
中产阶级家庭往往采取协作培养的策略。
这种策略的特点就是成人在安排孩子的业余时间上占有主导权。他们经济宽裕,常常会送孩子去学习和职业、社交等相匹配的技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优越性,使他们更有潜力在成年后的社会受益。
但是同时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包括:压力大,不会安排自由时间,不会和兄弟姐妹建立起深厚而正面的感情等等。
而工人阶级家庭采用成就自然成长的教养方式较多。
孩子们可以在家长划定的范围内自由成长,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也更快乐。有更多的机会探索世界,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因为金钱的匮乏造成了工人阶级家庭只能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基本需求,而忽视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并且极少的参与到孩子的业余活动中去。相比之下,中产阶级家庭对此要积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