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努力”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心理机制
《刻意练习》书中有这么一段: 10多年前(这是书中时间,现在差不多是20多年前),瑞典的一些研究人员对两组在歌唱训练课上和读后的人进行了研究。一半的研究对象是专业歌手,另一半则是业余歌手。
所有人至少都上了半年的训练课。研究人员采用一系列方式测量研究对象,比如心电图、血液样本、对歌手面部表情的观察等,并且在训练课后提出了许多问题,专门用于确定歌手本上课期间的思考过程。
无论是业余歌手还是专业歌手,和上课之前相比,在上完课之后感到更放松、精力更充沛,但只有业余歌手报告说,他们在上完课后感到格外欢欣鼓舞。
歌唱训练课使业余歌手而不是专业歌手感到高兴。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这两组歌手怎样对待训练课。对业余歌手来讲,在课堂上,他们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歌声表达关爱,并且感受唱歌时的那种纯粹的悦。对专业歌手来讲,在课堂上,他们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声音技巧、呼吸控制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这样的专注,没有乐趣可言。
让我想起以往的一件事情。
我在前几年去参加法考。为了备考,我每天5:30左右起床看书、听课,下班后尽量减少应酬活动。整个2022年,我听了大概总共540小时的课时,刷了1万3千多个题目。有些科目,比如刑法、民法,我几乎听过市面上所有主流老师的课,对照听、反复听。从多次模拟考试来看,我心里是笃定我是可以一次性过法考的。
法考的客观题考试于9月份考试,及格分是180分,我的成绩201分,然后有资格参加下一轮的主观题考试。
主观题及格分是108分。我查成绩时感觉到被老天捉弄了,成绩是107分。没错,我就差一分。一瞬间,我想我是看错。
经过反思,我发现我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听课上,因为听课是最简单的,是单向输入式的。给人的感觉又好像一直在努力!即使是刷题,也没有总结错题。
后来,我总结和反思自己学习方法和应试方法的问题,比如,学习反馈、答题顺序、情绪管控、时间分配、答题范式等等。用比上一年更大的经历和决心投入到备考之中。第二年,我花的时间和和2022年保持一样。但是,我花在错题上的时间多了,有的题目反复做了4-5遍;我改变了学习方法,我从一个错题上深挖并延伸到知识点,我要保证在一个知识点不能摔倒两次;我在总结归纳上投入更多时间,我把我最大的丢分点全部画成思维导图或表格。
1年后,我再次站在法考的考场。这一次,我提前半个小时完成答题,并作了充分的检查。我以高分通过了号称中国第一考的法考。
所以,我们可以思考自己是否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以为我们在努力,其实是在偷懒!
有一种努力中“伪努力”。和刻意联系比较,“伪努力”其实非常容易。
这里的容易是相对于其他学习方式而言,因为“伪努力”不用费尽心思去计划,就像法考过程中大量听课,这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任何难度。只需要能坚持、有毅力就足够了。
“伪努力”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心理机制,它常常会使人们沉浸其中而不自知,甚至还会带给自己一种感天动地、自鸣得意的错觉。
这种观念阻碍了自己的练习,影响了自己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