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情绪问题——学习笔记
一:先与孩子建立感情连接
当孩子有犯错时,多数情况下,父母都会急于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这是不恰当的。
当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曾经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出现不当行为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孩子感觉不太好。对于孩子来说,只有感觉好了,他们才会做的更好。所以呢,我们应该先与孩子建立感情的连接,先让孩子的感觉好起来。
那么,怎么帮助孩子让他感觉好呢?不是娇惯,也不是代劳,而是通过传递爱的讯息,让孩子获得鼓舞,建立亲密,还有信任。那下面呢,来分享两种常用的有效的连接方式。
1.感情连接的方式一:拥抱
那么,采用拥抱连接有哪些要点呢?
(1)当孩子情绪不好时,您可以首先尝试请求一个拥抱,如果孩子说不要,您就再说一次“妈妈需要一个拥抱”,如果孩子仍然说不,你要说“妈妈需要一个拥抱,等你准备好了可以来找妈妈,妈妈真的想和你抱抱。”然后呢就暂时走开,等待孩子后面的行动。
(2) 如果你的孩子不想给你拥抱,请记得千万不要怀疑孩子,孩子并不是针对你发火,我们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空间。有时候,孩子因为太气愤而无法一下子接受你的链接,那我们要让孩子放心地感觉他自己的感受。让他觉得没关系的,他是被允许的,并且呢,孩子可以决定是否拥抱,以及什么时候准备好拥抱。
2.感情连接方式二:认可孩子的感受。
其实,负面情绪是孩子求助的一种信号,父母应该抓住这个信号,认可孩子的感受。这样才能进一步帮助孩子处理情绪、解决问题,那怎么样认可孩子的感受呢?
(1)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以便他能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处理这些情绪。
尤其是当孩子愿意倾诉时,父母要用心倾听孩子讲事情的原委,此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直接教他应该如何去做,也不能跟孩子说“没事呀”,或者说:“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用不着伤心成这样。”更不能告诉孩子不应该有哪些感受。而是表达您的认同(也就是跟孩子共情)。你可以说:“妈妈知道,你一定感到很伤心。”
这里说的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等于认同孩子的行为。感受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它是人对某件事某现象的一种感觉、一种反应,它没有对错之分。
所以,我们要注意,感受和行为是不同的。感受本身不会造成问题,行为才会造成问题。比如感到愤怒,没有关系呀,但是用愤怒作为打人或者毁坏物体的借口就不对了。所以,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用心的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而不是对孩子的感受作出评价。接纳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这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种重要表现。当孩子感到自己的感受被认可以后,他也会学会如何去尊重别人,他也能在这种尊重中逐渐的恢复自信。
二:帮助孩子学会正确表达并积极处理情绪。
这比否定、对抗或忽视、逃避负面情绪更有意义。
因为学会正确的表达,并积极处理情绪的能力是人际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善于处理调节自己情绪的孩子,他们的心境通常比较乐观,处事积极;不善于处理调节情绪的孩子呢,就容易感到焦虑、恐惧、抑郁、敌意等等负面情绪,他们学习的效果呢,也容易不稳定。
那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表达并积极处理情绪呢?
1.识别情绪感受,正确表达情绪。
孩子的情绪通常比较容易外漏,并且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12岁以下的孩子。情绪感受会反馈给我们重要的信息,事实上,有些感受,帮助我们避免错误的行为,也对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或者对周围世界做出正确的回应,是至关重要的。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情绪,既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又可以帮助孩子在整理情绪的过程中释放一部分的负面情绪。
那我们家长呢,可以帮助孩子准备一些表达不同情绪的脸谱,这样呢,让孩子用选择不同脸谱表情的方法来表达当时的情绪。还可以鼓励孩子写日记或者画心情气象图来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比如高兴时画个笑脸儿,不高兴了画个哭脸等等,此外呢,我们还可以教给孩子结合自己的身体信号来识别感受,比如感到自己的脸在发热,牙齿咬得咯咯响,心砰砰跳……他能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就可能会想到应对方案,进入冷静状态。
2.鼓励孩子正确处理情绪:积极暂停,花点时间冷静下来。
正确处理指的是宣泄情绪时,不是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损坏物品。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入正确表达情绪,处理情绪的轨道,比如,告诉孩子“你记住了,深呼吸”,或者询问孩子:当你生气的时候,做什么能帮助你平静下来呢?
在父母的启发下,孩子们多数会找到可以帮助自己积极的暂停的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让自己感觉好起来。比如,到自己房间里待一会,或者给自己画一幅画,记得要由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确定,因为他自己想出来的办法他才愿意去用。如果孩子忘记了,父母可以提醒但不能强制孩子去自己屋里待着。
三:用启发式提问来引导孩子积极专注于问题解决,而不是直接给办法。
简·尼尔森博士说过,提问而不是告诉,会让孩子思考,并感受到自己很能干。
那么,启发式提问有哪些关键点呢?
1.带着好奇心启发提问,不预设答案,不要用反问、说教、控制来冒充启发式发提问,而是发自内心的好奇。
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你就不能在下笔做题目之前先认真看看题目吗?”“你不能自已自觉点儿吗?你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小孩儿那样努力呢?”如果您在询问孩子时出现了类似于这样的提问,那很可能就会引起孩子的对抗或者自我放弃了。
再来看一下这样的提问方式:“为了提高做题目的效率和准确率,你发现有哪些地方需要特别注意的?”“为了让自己的学习更有乐趣,更有效率,你觉得你可以怎么做?”“你发现小刚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
2.要重视启发的过程,要专注于解决问题。千万记得,不追求标准答案,少问那种封闭式问句,多问那种开放式的启发性问题。
那会有父母犯这样一个错误,误以为事情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或者说最佳的解决方案就能让孩子醍醐灌顶大彻大悟,从此在某个方面再也不会犯错,于是,父母们会常常一不小心就用一连串的封闭式问题,给了他们自己想让孩子懂的答案,但是效果往往事与愿违。那怎样避免掉入这个误区呢?解决办法就是将封闭式问句改成开放式的启发性问题。
识别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的区别就是,封闭式问题往往可以用是或者否来回答,比如,你是不是只有这种方法来做这道题目?你能不能别总是磨磨蹭蹭的?开放式问句有更多可供选择的答案。比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还有哪些方法呢?怎么样可以让自己的行动更有效率呢?
启发孩子,但不纠结于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记得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重视启发的过程,我们不妨多问几个,“然后呢”,“还有呢?”“后来怎么样了呢?”不要小看这简单的提问,它既能引导出下面的话题,获取更多的信息,又不会干扰到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思路,还能让谈话变得轻松愉悦。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关键词的提问。就是说,从与孩子的谈话中挑出几个关键词,然后邀请孩子详细的解说,比如你可以问:“刚才你提到了愤怒/伤心,能给我讲讲是怎么回事儿吗?”或者“你想要得到爸爸妈妈的帮助,那你愿意跟我讲讲你希望的帮助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