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农历大年初三,一个人在空旷的校园一隅的值班室里值班,打开了一本前几日从书店购买的《先生》,这本书于我,于读书的这个地点都是十分应景的。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先生》聚焦民国国家讲坛上的十位先生身影,揭示百年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和个性榜样。蔡元培、胡适、陶行知……无疑每一位都是令我万分敬仰的先辈。读着读着,不禁也联想到了我小时候的先生。
想写写先生已经是存在心里许久的事情了,随着做教师的年岁增长,这种想法也越来越强烈。透过书中的文字,先生慈祥的面容也又一次如此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先生姓侯,他是我小学四五年级的地理老师,但对先生的印象却是从一年级起就深深烙在心里了。小学一、二、三年级时我并不在先生所在的学区完小上学,而是在自己的村子里。每到其中或期末考试的时候,附近村子的学生便全部集中到学区完小去考试了。记得当初所谓考试,只不过是老师们把试题逐一抄写在黑板上,我们在信纸上把试题抄写下来再做好。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极简单的题目很快就被我抄写下来,然后填好,剩下的时间无非就是一遍遍故作认真地检查了。作为学区校长的先生到考场来巡场,发现我无所事事地在“玩”,拿起“试卷”翻看以后点了点头。其实一年级的我当时并不知道先生点头是为了什么,也并不知道那是校长,只记得发成绩的那天大雪纷飞,老师让我们几个小不点在家等着,他自己步行去学区完小领成绩。那天浑身落满雪花的老师回来时,我们正在教室里玩丢“石子”的游戏,老师进门后激动地把我抱起来,说我考了全学区第一名,语文107分、数学100分,是校长先生亲自批的卷,语文原本打了110分的(卷面总分100分,另外的10分是对我的奖励),后来因为我写了三个二年级的生字,一年级并没有学,所以又扣掉了三分。(其实那三个二年级的字都是得益于当时所上的是“复式班”,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可以顺便听到二三年级的课。)当时不是很能理解老师抱起我的那种兴奋,只是知道我考试考得还行,但从老师的语气里能感受到先生对我的表扬和鼓励。第二次遇到先生是在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正值夏日,我穿了一件短袖的粉色纱质汗衫,外面又套了一件长袖衬衣,考场上不知是紧张还是天气的原因,满头满手的汗把卷子都弄湿了却不知道把长袖衬衣脱下来。巡场的先生轻轻走到我身边帮我脱下衬衣,边夸我的粉色汗衫漂亮。那次考试,我得了全学区第四名,发成绩时我已经学会了在红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
再后来,我上了四年级便到了先生的学校,先生教我们地理课。地理课上,印象最深的总是先生那笑眯眯的眼睛和脸上写满的慈爱,还有先生手里的那个罐头瓶。罐头瓶里装着先生讲过的所有知识点,先生提问时便让同学从罐头瓶里自己选小纸团,选到哪个题就回答哪个。每次把手伸进罐头瓶时,心里总是既紧张又兴奋,但罐头瓶和那些小小的纸团确实非常受同学们欢迎,由此也喜欢上了地理课。工作以后,我经常把先生的方法用在我的教学中,实践证明,虽然时代在变,孩子们却依然如当初的我一样喜欢这种游戏式的学习方式。
喜欢先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还因着先生经常组织的一些活动。印象最深的便是毛笔字比赛和剪纸、画画比赛了。因为上学之前有幸跟着姥姥家的一个邻居摸过毛笔,练习过临摹、描红,所以在先生组织毛笔字比赛时我是跃跃欲试,也在农村小学单调枯燥的课余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因为毛笔字比赛中激发的自信,我还和父亲在灯下研究剪纸,积极参加了剪纸比赛。当时虽然是在农村小学,条件简陋到有的窗户上用塑料布来充当玻璃,但先生组织的这些有意思的课外活动确实对我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回忆起来,素质教育在若干年后才得以提出,我小学时享受的不就是素质教育吗?先生当时的理念不正是素质教育的理念吗?
先生关心学生成长,也要求老师们进步。在八十年代初,农村里的电视还没有普及,先生把自费购买的电视放在学校大办公室里,他要求老师们每天按时收看新闻节目,关心国家大事。有时我们也会挤在办公室门口或窗边偷看新闻,先生见了也并不责斥。“关心国家大事”这在当时的农村小学是很鲜见的一种制度。
我五年级快毕业时,先生退休了,听人说他跟随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一起去生活了。工作后,提起素质教育,便经常会想起先生,想起他给予那个无知的孩童107分得激励,想起他举办的各种有意思的比赛,想起他手里的那个罐头瓶,总想再见一见先生,和他面对面地谈谈教育,先生那里肯定还有更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那年回家,偶尔说起先生,家里的大娘(大娘的娘家和老校长同村)说先生已经去世,而去世之前竟然就和我住在同一个县城。
遗憾,从此再见不到先生。
先生,纵你已成人,他已过世,他仍对你有影响,你仍尊其为先生。摘自《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