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跟朋友闲聊说起刘备,有人说了句:刘备除了哭还会干嘛?大家都笑。但细细想来,刘备除了哭就真的一无所长了吗?
人家刘备肯定是有真本事的,不然呢?
东汉末年出现的大人物大都是有背景的,何进是外戚,董卓是军阀,袁绍就更不用说了,四世三公,家世显赫!偏偏后来平分天下的三位出身都不高。
曹操是宦官之后,二十岁才被举为孝廉当了郎官,官位不高,但总算是体制内的人。孙权祖上在吴郡当官,起家虽不在江东,但也算得是小士族。三人中,只有刘备是真正出身于底层的人,虽然口头上说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却没半点宗室殊荣,也没有人能够提携。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贞早年受封涿县陆城亭侯,因在宗庙祭祀中违反礼制而被削去爵位,后来在涿县安家。刘备应该就是中山靖王这个没有爵位的儿子的后人。刘备的爷爷和爸爸都做过小官,可惜刘备少年丧父,只能靠编制草鞋维持生计。
没有殷实的背景,那刘备靠的是什么?首先,刘备绝对是气宇不凡的,正史中对刘备容貌的描写不多,五尺七寸,双臂过膝,转头能看到自己耳朵,怎么想都算不上是美男子,但有些人特别是男人的气质是骨子里的。就像曹操当年接待外邦使臣,觉得自己容貌粗鄙,怕有损魏王的威名,便找部下假装自己坐在大座之上,自己扮作卫士站立一旁,事后派人询问,使者说魏王英俊潇洒,但旁边的带刀卫士才是真英雄。有些东西是掩盖不住的,这就是所谓逼人的英气吧。刘备大概就是如此。否则为何人人见到刘备都说他是英雄,除了袁术。袁氏一族一向自视甚高,又不懂得赏识人才,有眼无珠并不奇怪。
曹操是很会识人的,两人对饮时,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是试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真心。所以曹操赠他金银,帮其扩充军队、收编旧部,为的是把刘备变成另一个张绣,能够为己所用,不过刘备又岂是池中之物。
刘备家东南边长着一棵桑树,树高五丈有余,远远望去枝繁叶茂如同车盖,过往行人都说此树非同一般,这家必出贵人。刘备小时候跟族人玩耍时曾说:等我长大也要乘坐羽盖车。古时秦始皇出巡,百姓跪迎,人群中一青年男子发出感慨:大丈夫当如是!这个青年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刘备这话说得颇有当年刘邦的气势。他的叔叔却训斥他,如此妄言,恐致祸端。同族中只有刘元起常常资助他,并常对人说我们族里出了这么个孩子,绝非等闲之辈。
刘备不喜欢读书,从小就喜欢骑马、遛狗。他平时沉默寡言,喜怒不形于色,又喜欢结交豪杰之士,公孙瓒就与刘备交情深厚。中山巨商张世平、苏双等人见到刘备,便赠予他许多财物,刘备就用这些钱招募了一支队伍,关羽和张飞就在其中。所以,妇孺皆知的“桃园三结义”其实是虚构的情节,是罗贯中为了突出三人的义薄云天杜撰出来的。刘关张情同兄弟确是事实,不过没去过桃园。后来,贪官横行,民不聊生,黄巾起义,《三国演义》第一回中称,刘关张三人结义之后,加紧招兵买马,勤练武艺。后追随幽州刺史刘焉手下校尉邹靖征讨黄巾军,两军相逢贼将程远志被关羽所杀,邓茂战不到一回合被张飞刺于马下。这就是传说中的“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但邓茂之名不见于正史,三国志里只说初战有功。刘备因此被封为县令,后求见督邮被拒,一怒之下令人绑了督邮,痛杖二百,这段在演义里被套用在了张飞身上,似乎这种事就该是张飞那种这么莽撞大汉才喜欢干的事。多说一句,张飞的容貌不是演义里说的那样,而是一表人材。
第二个呢,刘备的政治敏感度极高。五易其主,都是在最合适的时候离开。官渡之战,袁绍、曹操寡众悬殊,所有人都一边倒地认为袁绍不久便会统一北方,刘备却早早开溜,算准了袁绍必败。
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和李严二人,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实为以退为进,将了孔明一军。
史书记载,刘备担任县级干部期间爱民如子,深得人心。有人雇刺客刺杀刘备,刺客竟不忍下手,将事情原委告知刘备后独自离去。这就是刘备能成功的第三点,得人心。刘备被曹操打败,撤退途中追随百姓众多,行进速度缓慢,有人建议抛下百姓,但刘备说百姓如此爱戴,弃之而去于心不忍。果然被曹军赶上,大败。刘备常常战败,但手下的骨干力量从来都没有抛弃刘备,这一点是很多诸侯所不能比的,即便队伍被打散,也能慢慢聚集起来,就像关羽过关斩将千里寻刘备。
如果不得人心,潦倒的刘备怎么能得到那么多人的追随。卧龙凤雏,都是人杰,他们义无反顾、死心塌地地支持、追随这个男人。文官如此,武将更是如此。关羽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长坂坡上,张飞毅然接受了以几十骑阻挡追兵的任务,他的身后可是曹军精锐。当时还在公孙瓒帐下效力的赵云对刘备相见如故,称“终不背德也”。这些全都是刘备一无所有的时候投奔而来的。你以为他们在意的是所谓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号吗?这个名号在乱世中说出来跟个屁没多大区别。何况又有谁真正待他如皇叔过?
那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就是最最重要的第四点,少有大志,且矢志不渝。陈寿评价刘备时说“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刘备是一个无比坚强的人,颠沛流离,半生坎坷。但一个人靠不断的失败,是当不上皇帝的。这些坚强,是缘于对某种东西的坚定,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想”。刘备是如此,他手下的人又何尝不是?我以前说过,如果没有理想,诸葛亮甘心追随刘备,你以为他傻吗。
诚然,刘备失败了很多很多次。但他越来越善于总结经验,不为暂时的失败气馁,一次次从跌倒中爬起,一次比一次挺立得更高更坚实。兵败长坂坡,看似坠入深渊,却也是触底反弹之时。困境中,刘备联合孙权,击败了曹操号称百万的雄师,真正走上逆袭之路。
演义里说,刘备一路失败,遇到诸葛亮才算咸鱼翻身。实际上,刘备的军事能力并不弱。他十八岁招募乡勇组成自己的部队,二十三岁上战场,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慢慢成长为上万人的大军阀。早期常常以寡敌众,遇到的多是人杰,失败不可避免。但赤壁后,他在劣势下攻克益州。征汉中,他的对手是魏国名将张郃和大将军曹真,刘备凭借一股拼劲,拿下了汉中,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关于夷陵之战,三国志中说蜀军营寨几十座,我觉得演义里说的七百里有点夸张。七百里长的阵营,从第一把火点燃烧到最后需要很长时间,后面的军队完全来得及做出反应,所以说这事确实存在,但蜀军并非败在火势,而是军心动摇。而且吴蜀两军相差无几,不是演义中说的陆逊奇谋制敌,以少胜多。
刘备打仗和诸葛亮完全不一个套路。诸葛亮讲究的是稳,精于画图与布阵,做事太过谨慎,过分计较得失,司马懿说孔明多谋而难断,所以北伐过程中,诸葛亮要么过于乐观,要么畏手畏脚,以致连年征战,未有所克。刘备打仗就一个字,拼!所以只要有机会,他都会选择搏一把。也对,无权无势的他,其实也没有什么可输的,既然心无挂念,就能一往直前。他也没有诸葛亮那么多顾忌,诸葛亮又要想着守住既有领地,又要想着开疆扩土,还要分心国家内部的政治斗争。刘备死后,其实蜀汉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能打的几乎在同一时期遭遇断层式殒灭,人才本就凋零,这下更加青黄不接。剩下的大部分都没有经历过刘备那样的大起大落,所以一城失守,整个战局极易崩溃。
刘备对人才的眼光也非常准确,他挑选的都是符合他个人风格的将领与谋士。比如关张赵马黄,比如诸葛亮法正庞统,再比如他一直很赏识的魏延,说起来可惜,蜀汉难得的将才,刘备死后不得重用,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未被诸葛亮采纳,后来死于与杨仪的权力之争,还被扣上谋反的罪名。
演义里还有很多跟正史里不一样的事。首先,这个“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就是杜撰的,击败吕布的是孙坚,三英没战过吕布。而且这兵器,演义里说刘备持两股铁锏,这个锏是隋唐之后特别是唐宋时期才推广使用的,晋朝之前剑字与锏字通用,所以刘备拿的应该是两把剑。另外,提起关二爷,咱们常说的一个是赤兔马,一个是青龙偃月刀。赤兔马是吕布的没错,但吕布兵败被杀后,赤兔马不知所踪,关羽并没有骑过赤兔。偃月刀分量极重,在古代是用于锻炼臂力的一种器具,极少有人将其作为武器使用,三国志里有一段“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里面有一句是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之中,刺就说明它不是刀啊,刀我们常用的应该是斩啊、砍啊、劈啊这些字眼。还有方天画戟、丈八蛇矛……我能记起来的用丈八蛇矛的就两个人,一个是张飞,一个是林冲,好像这兵器都是小说里写的。
火烧博望坡这个计策也是刘备想出来的,并非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尚未出山。
还有刘备那马,刘备深陷险境,的卢马腾空一跃过檀溪。还有什么必害一主,刘备说那还是我骑吧,别让它害别人。庞统出征之前马失前蹄,刘备把的卢让给庞统,结果庞统误入落凤坡,中伏而死。这都有点神话色彩了,我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这段,什么犯了地名啊,特别精彩。其实庞统是在进攻雒城时被箭射死的。
华容道捉放曹,是演义中的经典桥段,实属子虚乌有。事实是,曹操败于赤壁,刘备带兵追击,只可惜,没赶上。
关羽徐州诛车胄和古城斩蔡阳,都是刘备干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吴国太也是虚构出的一个人物,孙权的母亲在甘露寺前早已去世。因此后来一连串的赔了夫人又折兵也全是杜撰,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完全是政治考虑。而且刘备也没有和孙夫人长厢厮守,婚后几年孙夫人便被孙权接回东吴,夫妻二人再未见面。
刘备征荆南,四郡太守望风而降,黄忠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传唱已久的“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很可惜,这个真没有。
马超是主动写信向刘备求降,所以张飞和马超大战两百回合不分胜负然后挑灯夜战,这个也没有。
刘备没封过“五虎大将”,三国志中把关张赵马黄放在同一章,后世才称之为五虎大将。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刘备这个人物。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刘备的形象肯定不是咱老版电视剧里的那种温文尔雅,还特别面善。刘备应该是让人一看就印象深刻过目不忘的。
而且你说刘备他真仁义吗?五易其主,回回都得了好处。年轻时喜交豪杰,男人不都喜欢找一大帮兄弟给自己撑门面吗?生逢乱世,想要出人头地,做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需要的是百姓支持,更需要名士良将的卖命。刘备的仁义是否有收买人心的意思呢?我觉得有。
包括对关羽,演义里说关羽死后,刘备震怒,不听劝阻,即刻倾全国之兵为关羽报仇,蜀军势如破竹,就是出于对“义”的强烈。但是!刘备伐吴是关羽被杀两年以后,不是马上。刘备伐吴没有借机吞并东吴,北抗曹操,觊觎中原的意思吗?我觉得多少有点儿。至于让刘备感到震怒的是关羽被杀还是荆州被夺,自然是兼而有之了。
刘备的志向是治理乱世、救黎民于水火的大志呢?还是成全自己“大丈夫当如是”的小志呢?我觉得,都有。复兴汉室,是政治口号,也是招揽人才的由头。贫苦出身的刘备,从小没有受过汉王朝半点恩泽,历尽坎坷、矢志不渝地为行将正寝的汉王朝尽忠守节,我觉得刘备他还没那么高尚的情操。
大丈夫要成事,当然该不拘小节,卖草鞋的能当皇帝,少不了的是手段,玩得转的是心机,气质要有,能力也要有。临终时对后主刘禅说的“汝父德薄”,恐怕不都是谦虚。如此看来,曹操说的“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倒是千真万确了。
本文为作者原创,如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