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今年刚刚大一,但因为经济窘迫又受虐成瘾,好好的四年活生生被我压成了三年,还不过瘾,打算修个双学位。因而原本大二尾声才需要提交的“Education Plan"(教育计划)我现在就要着手准备。在周围的同学们还在愉快的想选什么好玩的课就怎么选的时候,我已经不得不开始考虑专业,并且开始掐着时间选课了。
还有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毕业后计划。是工作,还是继续读下去。
最早有读博这个想法的时候,乌泱泱一片人跟我说,“你不要去读博啊,女博士嫁不出去啊!”,但当我淡定地回复道,“难道我不读博就嫁得出去了?”,大家认真一想我的个性,都觉得有理(……),保持了沉默。于是我就跑去问正在读物理PhD的小伙伴,读博的感受,发现他的相册上赫然写着,
“垂死病中惊坐起,我还在读PhD”,简直太壮烈了。
我问小伙伴,是不是如果我读了某个学科的博士我就只能为了这个学科奉献终生了?如果读了历史是不是一辈子我都得埋在故纸堆里?说实话我未来还想着有朝一日能跑道巴黎的小咖啡馆里去端盘子呢。小伙伴说,“我觉得这是对博士最大的误解了。其实博士教给你的是从无到有的创造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你用在什么上,都是可以的。”于是这我一听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开始查资料。
在来到美国的几个月里我的学习方向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大学之前,我都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个文科生。数学这个东西,我很爱它,但它显然从来都不爱我。高三末尾认识了一位见识极广的朋友,他总能用自己所知的各种知识和思维把我打击得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文盲,他是个数学老师,他说“数学是人与上帝交流的语言”,然后我就义无反顾地去选择了这门“语言”。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后发现,天呐数学太好玩了,三观都要被数学改变了,以至于现在打算嫁给统计学,就这样过下去吧。
然而课程推移到了第二个学期,微积分教授是为从上世纪73年就在本校教书的老教授,其他数学系已然教到头发花白了的老师也是这位教授的学生。教授的课一直是在我们学校难成了一个传说。而实际上我也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那种手足无措的压力感,因而开始疑惑,做这个读数学一直读到博士的决定,是对的吗?我有没有学数学的天赋?
虽说一直坚信,以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都远不到拼天赋的地步。但是在数学系学长学姐细细碎碎的八卦中,也渐渐知道,在我们学校的数学系和计算机系,有拒了牛校Offer来投奔教授的,有方才大一就打败了所有备选人拿到研究项目了的,最次也有一上来就直接学线性代数了。而对于我,从高二起就没正经上过课,从小都不学奥数,学校里更是连计算机课和计算机竞赛都没有的孩子,半路出家学数学总是觉得技不如人。
想想当初也做过智商测试,124的智商在正常人中实在也不算太差。然而放在数学系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便也没有了优势。可是当初在瑞士的时候听朋友聊起CERN,说到坐公交去上班的路上,发现整整一个车全是物理学家;去小卖部买东西,遇到的也全是物理学家,在一个由CERN员工形成的小社区里,PhD甚至都是其中学历最低的民工。而这样倾了全世界之力的项目,是靠着这么多人一丝一毫的努力才证明出了那些伟大的成就。
心里始终觉得,我终其一生的努力,能为这样的项目做一枚小螺丝,小民工,已经足够人生无憾的了。从一开始就自知以自己的天赋绝没有可能能够触到理论世界的真理,可是又牵挂不下自己始终喜爱和追求的目标。那么,就这样走下去,为此能做到的什么,都是满足。
在校园里偶遇学哲学的姑娘,我说“学数学的感觉就是,我自知一辈子都做不出什么了不起的结果,但心里又想着不是梵高也不代表我就不能画画,就当哄自己开心好了。”
姑娘眼睛都不带一抬,
“难道我还想跟苏格拉底比一比?”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