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远离城镇,虽比不上大城市的繁华、富裕,但也不至于落后、贫乏。我的家位于两个县城的交界处,门前蜿蜒着一条我至今都没看到过尽头的河流,河流前是我小时候自认为最广阔的田野,因为小学去上学校时必定要跨过那片好像永远都走不到头的田野,现在想来,也不过就短短的二十分钟路程。屋后是一座竹林密布,鲜有人迹的大山。
小学时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压力,而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也并不严格,不像现在的小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周末上完这个数学补习班,又接着上舞蹈课。于是我们便多出了大把的空闲时光,而那时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还没有普及,所以留下了我们这群饱食终日的孩子终日无所事事地到处晃荡。我们在大山之中玩过家家,偷野菜,捉螃蟹,打水仗。那座少有人迹的大山也因着我们一群孩子的欢声笑语而生动了起来。
故乡的天气善变,大雨倾盆时,我喜欢打着伞穿着凉鞋撸起裤脚在大雨下“诗意”地淋雨,我享受着那种雨滴嗒嗒地落在伞上却又打不到我身上的那种状态,好像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太阳若隐若现时,我常常和同学在放学时一起骑着自行车傻傻地追着太阳跑,在光影交错之间,我们也不知不觉地就回到了家。
彼时的故乡,是终日无所事事的寻找。
到了上高中的时候,去了远离故乡的县城。县城离家约五十公里里的路程,去学校的途中总是要经过一段坑坑洼洼的道路,在一摇一晃之间全然没了睡意。封闭式的学校管理使我们每月只能短暂地在家住个两三天,而每个月的月底,大概是我最开心的时刻了。这意味着可以回家吃到母亲秘制的红烧肉,看上已经更新了好多集的偶像剧。而在家的那几天总显得是格外的短,最后在母亲的催促和极度地不情愿之下背上被母亲塞满各种特产而鼓鼓的书包,又依依不舍地踏上了求学的旅程。
彼时的故乡,是月底翘首以盼的定期赴会。
到了大学,去了离家更远的城市。记得大一那年,常常一到周六日就往家跑。回家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先搭乘一辆似乎永远都爆满的公交,为了省钱再乘上一趟时不时晚点的火车,然后赶上一趟永远都坐不到座位的地铁,最后再转两次漫长的公交,才能回到心心盼盼的家。可就是这样的奔波劳累却依旧不能阻挡我对回家的渴望与步伐。那时刚上大学,一时半会儿还没适应大学的生活,时常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感到心里不痛快,于是一心像要逃离学校,去家中寻求片刻的温暖。尽管我从来都不曾与父母说起我心中的那些苦恼与烦闷,但光是回到家,就感觉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
彼时的故乡,是心灵深处的避难所。
而今,愈发地意识到故乡的渺小,不便捷的交通、少有的娱乐设施、日渐稀少的居住人民,都阻碍着故乡跟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的步伐。但我知道,故乡的那份安定与踏实是无论多繁华的城市也填补不了的。
故乡宽厚,他以极大的胸怀包容着我们。他容忍着我们的无情离去,却又在我们归来之时依旧给予我们热情又真诚的迎接。他努力地填补着我们无处安放的时光缝隙,而我们当时却浑然不知。
我深知今后我总归是要离开故乡的,但我想,今后回家的路途不管有多漫长,我也不会因此而觉得劳累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