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丧钟为谁而鸣
——观电影《长津湖》有感
作者:寇恩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这么长的一部电影。近3个小时,追随着电影中的英雄们去往那个时空遥隔的战场。
从登上火车到决战长津湖,其实也不过三天多的时光,但是他们经历了轰炸、饥饿、寒冷、死亡等等,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成为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秒,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他们此生的遗言。
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抗美援朝,历史书上第一次看到是在初中,只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后来读到魏巍《最可爱的人》,算是更多地了解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人,但并不感到志愿军人特别,因为在我心里,军人都是最可爱的人,所以不明白为什么魏巍要把“最”给他们;工作后走访前辈,其中有一位曾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兵,听他讲起那段历史,不禁肃然,历史一下子变得那么近,几乎是可以触摸的;暑假里遇到相见恨晚的春英姐,她说起他们家族的父辈全部是参军打仗血战沙场的人,从长征到抗美援朝,他们屈家作为屈原的后代不容缺席,言辞间流露出血脉里流淌着的赤诚与豪情,让我敬佩。
作为后来人,我们对于一段历史的了解,也许永远会像反比例函数的曲线追逐它的X轴一样,而这并不影响历史真实地带给我们的触动和思考。
美国向日本发射原子弹后,俄国迅速南下欲经由朝鲜半岛攻打日本,在进攻路途中迅速占领了朝鲜半岛。冷战思维下的美国担心俄国全面占领朝鲜半岛,于是派兵北上,后来就确立了“三八线”(北纬38°)将朝鲜半岛一分为二,两大阵营各据一半。后来,两大阵营商量朝鲜半岛的托管问题,半岛的民众反对他国代为管理半岛,于是南部由李承晚建立了大韩民国(1948年8月),北部由金日成建立朝鲜(1948年9月)。一资一社,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平衡。可是,“三八线”附近极不太平,1950年更是矛盾冲突频繁,朝鲜战争就这样发生了。它原本是韩朝之间的半岛内战,美国介入之后,帮助大韩民国将朝鲜军队打退回“三八线”,结果美军继续北上,麦克阿瑟试图趁热打铁统一半岛,直抵中朝边境鸭绿江。
冷战思维下的挑衅与试探,夹杂着装备先进的不可一世和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感,美军的挺进伴随着美国在台湾的不当举动,明显来者不善。这激发了国人保家卫国的勇决,中央派彭德怀统领志愿军过鸭绿江,支援朝鲜反击美军。由此,半岛内战演变为了二战结束初期一场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我曾经一直困惑,明明已经解放了,为什么要带着军队去他国参加战争?还要死那么多人?影片《长津湖》回答了这个问题,“唇亡齿寒”、“这一仗,我们这代人不打,那么我们的后代还是要打!”……经历了长久的抗战之后,得来不易的解放,人们都倍加珍惜。决策者为家国计议长远,不得不为之;赴死者为后代铺路,甘愿摆上性命。这是一次抱着献祭般决心的伟大出征。
“每一个奔赴战场的人都是英雄!”
我们习惯于把凯旋归来的战士称作“英雄”,但是影片很郑重地更正了这种偏面的认识——在行军路上被饿死的、在火车上被炸死的、在风雪中被冻死的、在战场上被打死的,……有名无名,或生或死,“每一个奔赴战场的人都是英雄!”
面对装备严重不对等、御寒防护极其欠缺的困难,我们的军队靠什么制胜?影片接近尾声的一个画面是敌军发现前方有伏兵,结果走近侦察,一片静默无声,匍匐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个保持着作战戒备状态的战士们冰冻的尸体。美军将帅失声感慨,“这样信念坚定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在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长津湖战役》中,生还的美国士兵而今都已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回忆1950年11月27日的夜晚,依旧不能明白这么多中国士兵是从哪里来的?当信号弹升空,各种军号声、哨声、呐喊声混杂响起,然后就是从四面八方集结而来的中国士兵,他们武器落后,却一往无前冲下山谷来,美军在一片混乱中应战,他们领教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和血气,为自己的骄傲与轻敌付出了意想不到的代价。
我们的士兵不是空降到美军驻扎地的。白日的潜伏,需要忍耐山地寒冷的考验,躲过敌军战斗机有意无意抛下的榴弹,并且抵抗住饥饿和疲乏的折磨;晚间的行军,争分夺秒,纪律严明,他们不能走敞阔的道路,他们只能走山地间的野路,路途的艰辛可想而知。
连长伍千里的册子上记着每一位七连将士的名字,每牺牲一个,他就用红笔框起。影片结尾显示在抗美援朝战役中,我们伤亡的战士近20万,对于这个数字的理解,不应该是统计意义上,而是连长们画了近20万个红色框,是我们的士兵死亡这件事在这片异国战场上发生了近20万次,是近20万名英雄摆上性命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战争或无情,人心不可失
每一个人的幸福,大抵都包含无灾无难的盼望。天灾不可控制,人祸也常不由人。战争应该属于人祸,对于位高者而言,发动战争或参与战争可能只是一个念头一句话,但它牵连的是数万上亿人的性命,所以不可不察,不得不慎。这种抉择上的沉重感,在影片中表现为主席凝重的表情、深长的叹息、忧虑的眼神和难眠的烟圈,当然,还表现在将帅之间相互参谋的审慎和肝胆相照的默契。
一锤定音,便一往无前。
士兵们得令,即刻再穿军装,离家赴沙场。我们的战士是如此,美军的战士亦是如此。双方站在不同的立场,为各自的国家而战,拼杀时奋不顾身,这是军人的风范。在鱼死网破的厮杀中,势不两立,一时心软,生死即判。面对残忍,还能保持冷静的善意,那是军人的侠义。我非常欣赏连长千里阻止弟弟百里射杀北极熊陆战队首领的一幕,我们国产的战争片有时候为了显得“红”,冒着“失真”的危险把敌人丑化、恶化,这样激发起的爱国情怀因为失却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会显得狭隘肤浅。“有些子弹必须打,有些子弹可以不打”,面对一个已经中弹、在等待死亡的敌方首领,抑制不住丧失战友的怒火将其再次射杀是情有可原的,放下仇恨收起弹药来给他安静死去的最后的尊严更是难能可贵的。这是超越了战争划定的敌我属性,用接近上帝的视角在悲悯和尊重一个受苦的生命。
纪录片《长津湖战役》中90多岁的老兵回忆他们撤离朝鲜的路途,很多人冻死或者饿死,到南韩境内时这些伤员倒地就睡,他们顶住身体的极限走出战火,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自己的生还难以置信。这位老兵含着眼泪说,如果今天让我遇见几十多年前在朝鲜战场上拼杀的中国军人,我一定会和他拥抱,因为我们经历的苦难是相似的。军人与军人之间的拼死搏斗,在劫后余生的年华流逝中,因着感同身受,蒸腾起的是英雄惜英雄的可敬情意。它抛却战火的轰鸣,它融化寒冰的血泪,它捂暖人情的烈酒,跨越国籍地域、漠视政治站位,让我们看到人心的高贵,没有被战争熏黑!
毕竟,战争,不是目的。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不要问英雄为谁而死。
为你,为我,为今日之国泰民安,为你我当下所拥有的岁月静好。
配得英雄摆上生命的甘愿赴死,吾辈活一日当有一日的作为,不容苟且亏负先烈!
2021年10月16日
完稿于新安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