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们几个一起从小玩大的带着各自的孩子聚会。其中一个姐妹的儿子刚上三年级,他一看见我们就显摆:“我妈妈戴新戒指了!是我爸爸送的!好漂亮好漂亮的金戒指,有5千克重呢!”“5千克?”大伙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你妈是不是练了金刚指呀?”“你爸买的是金砖吧!”
作为老师的我笑过之后陷入了沉思。这个孩子据他妈妈说在班里也算成绩中上水平,三年级的孩子按教学进度早就学过“克和千克”这个知识了,也能够把“1000克=1千克”的换算公式背诵得滚瓜烂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引导孩子们对于质量单位的学习仅仅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所造成的呢?
在数学上,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称之为“量感”。克和千克的认识就属于此范畴。
在克和千克的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量感呢?
前不久指导一名数学老师准备教研课,我们有意选取了“克和千克”作为教学内容,尝试着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时我们把1克、50克、500克和1千克作为这节课的重点体验环节。人手一个2分硬币和一个个头稍小的鸡蛋,正常情况下一斤鸡蛋只有8个,唯有鸡蛋个头小的时候才可能有10个,所以我们特意上超市精心挑选了几十只个头稍小的鸡蛋,为了防止学生不小心磕破鸡蛋弄得一塌糊涂,我们事先把鸡蛋都煮熟了。除了硬币和鸡蛋,还给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了两袋食盐,市面上的食盐都是每包350克或者420克的,为此我们特意网购了一批每袋500克的食盐。课堂上让孩子们亲手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形成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
请看几个片段:
片段一:感知1克
1、1克有多重呢?咱们先来认识这种秤,它叫天平。(播放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老师操作:把1枚两分硬币放入天平左盘, 1克砝码放入右盘。
师:瞧,天平平衡了!这说明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
生齐:1克!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遍?
指名三个学生说一说。
板书: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
2、师示范:请大家像我这样,把这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呀?
生1:很轻呢。
生2:很轻很轻。
3、师(用实物展示台出示一些实物):老师还给每组准备了黄豆、瓜子、莲子、胶囊、回形针… ,你能根据2分硬币的质量猜一猜,在这些物品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呢?
师:大家刚才的猜测对不对呢?请打开学具盒,用电子秤验证这些物品吧!
学生动手称。
汇报:通过称量,你发现有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
总结:看来在我们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东西还真不少呢。
片段二:感知50克
1、师:老师在学具篮中为大家准备了鸡蛋。请拿出一个,掂一掂,你认为这个鸡蛋大约有多重?
生3:100克!
生4:600克!
生5:20克!
2、师:是不是这样呢?给大家1分钟,请打开电子秤称一称你手中的鸡蛋。
学生动手称。
3、师:称量结果如何?
生6:54克!
生7:56克!
生8:49克!
……
师:鸡蛋大小不一,但都接近50克,我们就说一个鸡蛋约重50克。(板书)
片段三:感知500克
师:一个鸡蛋约重50克,那两个鸡蛋约重?
生齐:100克。
师:500克大约是几个鸡蛋呢?
生9:10个!
师:你知道我们生活中所说的一斤是多少克吗?
生10:500克吧?
师:说得太对了!生活中所说的1斤就是500克。(板书:1斤=500克)有经验的妈妈们都知道,如果鸡蛋个头比较小,500克鸡蛋大约是10个;个头稍大一些,那这500克鸡蛋就只有8个了。
师:请大家数10个鸡蛋放到塑料袋中轮流拎一拎,感受感受500克有多重。
师:拎完了,给旁边的同学也试试!
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以后就知道了:1克嘛,就是一枚两分硬币的质量,3粒瓜子的质量……很轻;50克差不多就是一个鸡蛋的质量;500克就是8—10个鸡蛋的质量;两袋食盐的质量呢,自然就是1千克了!
为了检验孩子们对1千克的感受程度,课堂上我们设计了一个“金牌售货员”的体验活动。给每个小组准备的东西各不相同,有绿豆、玉米、大米、瓜子、苹果、桃子……让孩子们在不使用秤的情况下想办法估量出1千克的物品来。这个活动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孩子们果然很聪明,我们看到他们先是估摸着将一些物品装进塑料袋,觉得不太够,又加一点进去,然后一手提着装有物品的塑料袋,一手托着两袋食盐,借助已经知道质量的两袋食盐作为参照,轮流拎一拎,通过反复掂量、反复比较、反复添减、反复商量,最后竟然有不少小组成功地估量出了接近1千克的物品,个别小组居然分毫不差!
孩子们的成功不仅仅是1千克的量感正确建立的成功,更是创造性解决问题智慧的精彩体现。
巩固练习部分,我们安排了一个填空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梨子约150();一个南瓜约重4();
一个条鱼约重3();一枚金戒指约重5( );
一个小朋友身高约为120( );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一只蜂鸟约重2();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一只鸵鸟体重可达150()。
我们有意把那个金戒指的故事编进习题里面了,没想到孩子们都很坚定地选择了“克”,老师故意反问:为什么不是一个金戒指5千克呢?一个伶牙俐齿的女孩子理直气壮地说:“两袋盐的重量才1千克,一个金戒指未必有10袋盐那么重?那戴金戒指的人肯定手指头要骨折!”教室里笑成一片。
在这些填空题里,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审题习惯,我们还穿插了小朋友身高的练习题,个别毫不设防的孩子一开始被带进陷阱里去了,随后马上醒悟,叫嚷着:“厘米厘米!应该填厘米!是小朋友的身高啊!不用克与千克!”
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们长吁了一口气。
俗话说:“爱过才知情深,醉过方知酒烈。”确实,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充分感知,才能培养他们的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