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复活》的历史背景:辉煌一时的俄罗斯帝国逐渐走向终结
罗曼诺夫王朝是是统治俄罗斯的第二个以及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
由于彼得一世的革新,俄罗斯迅速发展成为东欧的强国。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俄国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其附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开辟了其在黑海的落脚点。
在大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中俄国一举打败俄罗斯的夙敌北方强国瑞典,夺取了芬兰大公国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在波罗的海的海岸边建立了未来俄国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同时它也成为波罗的海新主导,使瑞典退出了欧洲强国之列。
1721年,彼得一世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结束沙皇俄国进入俄罗斯帝国。
18世纪中后期俄罗斯帝国在“开明的专制者”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下达到鼎盛。
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参与全欧洲抵抗拿破仑的反法同盟,并成为战后神圣同盟的领导者和普鲁士、奥地利、英国一起反击拿破仑军队,最终夺取巴黎,逼迫拿破仑退位。此后俄罗斯长期充当“欧洲宪兵”的角色。
俄国的农奴制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856年)中失败才显现了其弊端。它让俄国在基础设施、工业、军事、军力上都远远落后于其他欧洲强国。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决定采取措施,于是有了自上而下的俄国农奴制改革,通过改革,俄罗斯开始真正走上了资本主义路线。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前农奴仍然不能摆脱地主的奴役和贫困。
1904年,俄国在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的日俄战争中再次失败。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一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声明,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托尔斯泰的一生(1828-1910)历经四任俄国沙皇,尼古拉斯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创作《战争与和平》)、亚历山大三世、尼古拉斯二世。他在亚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在位期间创作《复活》。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通过阅读作品可以了解到,在创作这部作品期间,托尔斯泰显然没有了当年创作《战争与和平》时,那种希望通过回顾拿破仑战争将俄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解决社会走向问题的的雄心壮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末世心态和对社会的辛辣批判。
他发现在农奴制社会崩溃之后,俄国疾速地向西方文明的资本主义迈进,而这种走向也显然更快速地割裂这个国家,使这个国家加速衰落和灭亡,并呈现出一种糜烂、腐朽的味道。托尔斯泰在本书的结尾有意无意地描述了一个新兴阶级的产生——工人阶级,或许是在预示着这种力量可以改变整个国家。
在托尔斯泰去世七年之后,1917年沙皇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300年的封建统治。1918年,旧王朝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在叶卡捷琳堡被处死。
2.本书故事梗概
《复活》是根据托尔斯泰的一个检察官朋友所说的真人真事改编。讲的是贵族公爵聂赫留朵夫和姑妈农庄的养女喀秋莎·玛丝洛娃的故事。
年轻时的聂赫留朵夫爱慕姑妈家的养女喀秋莎将她诱奸,随后上了战场。喀秋莎怀了聂赫留朵夫的孩子被赶出农庄,孩子生下来便死了。喀秋莎的爱情幻灭,她留恋农庄的美好生活,却又没有本事养活自己,最后堕落成妓女并被卷入一场凶杀案中成了法庭上的被告。
聂赫留朵夫正是这场官司的陪审员。他认出喀秋莎之后羞愧不已,并相信她肯定是无辜的。由于法官对陪审员的错误引导,导致喀秋莎被判苦役流放到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到监狱与喀秋莎相认。
为赎罪和拯救喀秋莎他散尽家财跑遍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大小衙门为喀秋莎上诉,并和喀秋莎一路到了西伯利亚,最后上诉终于有了结果,喀秋莎改判流刑。但喀秋莎深知自己的罪犯身份再也无法与聂赫留朵夫在一起,于是她果断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坚持要和一位被判苦役的革命者结合。最后,聂赫留朵夫和喀秋莎分别开始了新的生活,作者留给了读者一个开放式结局。
然而现实中的结局却与书中完全相反。喀秋莎的原型——一个婢女不幸因斑疹伤寒死于监狱中。
3.《复活》复活的是什么?
聂赫留朵夫复活的是良知。
他曾经是一个相信爱情和真理,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与喀秋莎有过真挚的爱情。进入军界后被军队里“醉生梦死”的习气沾染,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享受和满足欲望。他路过姑妈的农庄就是为了得到喀秋莎之后将她抛弃。在法庭上看见沦为妓女的喀秋莎成为被告让他羞愧不已,发现浑浑噩噩的生活使他成为了自己曾经最憎恶的、拥有肮脏灵魂那种人。
为了给喀秋莎翻案,他断绝了与有夫之妇的关系,断绝与米西(被众人视为他未婚妻)和她家族的关系,他断绝了与莫斯科上流社会的来往。他散尽家财,为方便在圣彼得堡的大小衙门之中来往自由,他又不得不在姑妈的帮助下,再次利用贵族身份回到他早已厌恶的上流社会中来往应酬。
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拯救喀秋莎还是为了赎罪还是为了自己拯救肮脏的灵魂,也许拯救了喀秋莎就是拯救了自己。
喀秋莎的复活的是相信生活中始终有希望和重新相信爱情。
她和聂赫留朵夫有过真挚的爱情。她被诱奸后生下的孩子死了,让她对爱情彻底幻灭。之后她开始麻木地生活最终沦为妓女卷入凶杀案。她开始拒绝聂赫留朵夫为她翻案,她咒骂他,并利用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索要财物。
后来她看到聂赫留朵夫为翻案处处奔走,散尽家财,还帮助被关押的革命者传递消息,把她调入革命者的监狱里,并随她到西伯利亚过苦日子。她开始重新爱上他,戒掉了抽烟和酗酒的恶习,相信了生活中总会有希望。被改判流刑之后她终于明白,她终究无法摆脱过去和她罪犯的身份,因为他们在一起不会真正幸福。她忍痛与他告别,再也不见。
对于托尔斯泰来说创作这部书是对他以往生活的自省,对他本身的贵族阶级和大地主阶级的自我审视和批判。
从《复活》中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身上有他的身影。他早已厌恶了自己生活和所熟悉的世界。他讽刺着书中描述的那些过着上流社会极致奢华和糜烂的生活的人实际上就是一群吸血鬼和寄生虫。他认为整天流连于剧院和贵族舞会、拥有诸多情人、说着一口正宗法语的公爵夫人不比流浪于街边的“茶花女”更高级。他还讽刺男主那精于算计的中产阶级姑父终,靠拉关系拍马屁混了一个贵族头衔就自视已经是上流社会不可或缺的人。男主那个从不相信各种教派信仰只相信法律和正义的好朋友,为了进入更高阶的司法界居然放弃自己曾经的信仰,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类张口闭口就是教义的人。
在讽刺和批判那些丑恶嘴脸的同时,作者也在给予着底层人们无尽的同情。
喀秋莎姨妈所在的地区农民都要靠乞讨为生,本该可爱的小婴儿却瘦成一副骨头架子。本以为废除农奴制可以让农民拥有更多土地,但是地主却想方设法收走农民的生产工具或提高租赁生产工具的价格,让他们因买不起生产工具、种不起地而更加贫穷,无奈大批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
3.“小说家不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提出问题的人”
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的结尾给了男主和女主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男主怀着美好的信念相信新生活会到来,喀秋莎最后是否与革命者结合也无从得知。但他们都走出了过去,开始向往新生。这也许就是托尔斯泰要真正表达的,因为他本人的时代局限性,他无法预知未来,也无法提出解决种种社会矛盾的措施,因为“小说家不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提出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