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煤的回忆
因为环保,城里现在已不准烧煤了。
记得小时候,烧草还是烧煤?还是城里人与农村人的一大区别。
农村人,一般都是烧草锅。而城里人,由于当时住的地方都比较拥挤,家里的厨房也比较小,再加上没有可烧的草和树棒,所以只能靠烧煤来做饭。
当然,值得城里人自豪的是,煤是供应的,每人每月供应几十斤煤,不像农村烧的草与木柴,如果阴天时间长,就会因为没有干草而发愁。每个月,凭供应本就可以到燃料公司购买,价钱好像也不算贵。这很值得农村人羡慕。
关于我家的烧煤,有两件事件值得回忆。一是制煤饼,二是用煤炉。
当时燃料公司供应的都是散煤,一般将散煤拖来家是都是我父亲,他到城里开会或有事时,就会用口袋买些煤带回来。而散煤是不能直接放在炉子中烧的。这时就需要将煤制成煤饼,制煤饼是一件带有一定技术且又脏又累的活计。
首先,要去取一些带有粘性的碎干土,然后将煤倒在院中,将煤堆顶部扒开,再按估计的比例将粘干土倒在里面后,土多了,以后的煤块不好烧或压根就烧不着,土少了,没有粘性,就制不成煤饼,粘土加上后,用锹将煤粉和土和匀。和匀后就是加入适量的水。水也这样,多了太稀不成形,小了太松也不成形,兑水一般都是先放少些水,然后视情况再慢慢添。这项工作,一般都是母亲带姐姐做的。
在煤即将和好时,我和弟弟就会从炉子旁取一些煤灰,首先用锅铲将煤灰中的结块拍成粉状,然后再将煤灰均匀的铺在地上。这时妈妈就将和好的煤用锹铲一团一团的放在煤灰上,我们就用锅铲将其圆成饼状。一般太阳厉害的话,到下午煤饼就成型了,到晚上就可以收起来在屋里继续晾干。等到用时,再将煤饼掰成一寸见方的小块丢到炉塘中就可以烧了。
这种制煤饼的工作一直到70年代末。因为以后燃料公司卖蜂窝煤了。
在我小时候,家里用的煤炉入风口很大,约两寸见方。那时,煤炉是没法关闭的,这样出现的问题一是浪费,二是费事。说浪费就是做不做饭炉子都在燃烧,所以记得小时候我家常为学校前面的农民免费供热水。二是费事,就是每天都要将炉子点燃一次。引炉子是不容易的,家里早晨有人要上班,有人要上学,所以每天早晨紧紧张张。
大约在72年,家里的旧炉子坏了,爸爸从县城拖回一个入风口为椭圆形的炉子,这个入风口里面有一个舌头,不做饭时可以将舌头拉起来,这样炉子中的煤就能缓慢的燃烧。经过几次试验,妈妈掌握了晚上封炉子的方法,终于不需要每天早晨都要升炉子了,减轻了不少负担。
使用炉子平常倒没有什么,最怕来客与过节。因为这时要做的菜比较多,而炉子的火不猛,所以炒个菜都要用不短的时间,如果是炖个红烧肉,那更是急死人,常常是做出来的菜不够吃。
90年代初,虽然主要还在使用煤炉,但是家中已有罐装液化气,所以每次来客做饭也就不像过去那样着急了。现在更加进步了,做饭用的是管道天然气和多种电器。几十年间,变化确实太快了。20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