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终于熬到今天礼拜五了,下班后大家一起去吃饭唱歌放松一下啊,反正明天不用上班。」
「难得明天周末不用早起,晚上终于有自己的时间可以看个电影了」
「明天周末我要睡到天荒地老,谁也不准吵我!」
上述的对话与想法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现代人因为工作或课业压力,在周末常会处于睡眠不足的状态,常是过了12点才上床睡觉、早上却得要早早起床以应付上班上课。好不容易捱到了周五下午整个人就换了个心境,打算好好的充分利用周末时间来玩乐放松一下,而且反正不上班的两天可以好好的睡,把周末不够的睡眠量给睡好睡满。这样的作法很普遍,听来也挺合理的,不过近几年的研究陆续发现,这种周末补眠的现象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遗症,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众多半会把睡眠量当成加法一样看待,总觉得只要一段时间内有睡满多少时数就没问题了。但事情不没有那么单纯,影响睡眠的除了睡眠债务(sleep debt)这个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子就是生物钟。
生物钟会有什么影响呢?
像是搭飞机进行洲际旅行会穿越多个时区,抵达目的地后就容易会有时差(jet-lag)的问题,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困睡、情绪不佳、肠胃不适等状况。会有这些状况主要是身体各个组织的运作节奏变得不同步,以至于无法以最稳定的方式来发挥。周末补眠的情况就类似这样,在周一到周四时虽然睡得少但作息会规律,等到周五晚上时却会因为社交或玩乐因素而变得更晚睡,周六则持续晚睡晚起的状况,等到周日晚上会因为隔天要上班上课才恢复原本周末的作息。
所以啊,社交时差严重的话就很像是每个礼拜都经历一次时差问题一样,长期的让身体处于不规律的状态。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才2-3个小时的时差,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影响。主观感觉上可能没影响,但长期下来累积的效果却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2013的一项调查研究就发现:社交时差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因素有关,换句话说周末补眠越严重的人,相较之下肥胖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情况就较严重。2017年的研究更指出,这类的社交时差问题每差距一小时就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11%!
周末补眠的方式看似可以解决周末睡眠不足的状况,但实则又造成了另一个生理时钟混乱的问题,可说是「挖东墙补西墙」的作法。长期下来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那该怎么办呢?毕竟现实生活中在周末确实很难有充足的睡眠。在此提供一些原则,来尽量降低问题的发生:
1. 尽可能增加周末的睡眠时数:即使睡眠不足但也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清醒时间,像是睡前划手机这类的行为尽可能缩短使用时间。另也可以把握机会在中午小睡,即使只有20分钟也是很有帮助的。
2. 周末作息不要差异太大:身体是有一些弹性可以容许变动,但也不宜变化过大。以起床时间而言,建议不要跟工作日有太大的差异,以两小时以内为限,越小越好。比如说工作日大约都是早上6:30起床,那么周末的起床时间就别晚于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