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尽管语言是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却因为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于造成彼此的疏远和伤害。这也就是所谓的“异化的沟通”。常见的“异化沟通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 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的标准来评判人,倘若某个人的言行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就被看作是不道德或邪恶的。苏菲派诗人鲁米曾写道“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看见你。”然而语言却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高低上下、好人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人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我想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界定喜欢与讨厌的对象,并以此为依据,站在自己的立场作评判。比如因为有人大声嚷,我们会觉得很粗俗、没有教养,不体会别人的感受;有人说出没有依据的话,我们会觉得他猜忌心强、不太诚恳。尤其是亲密关系者,如果他不常回家来帮忙,就会觉得他不关心我们、很自私,只考虑自己好过,不理会我们的难过。如果他因为我们的行为而唠唠叨叨埋怨不停,我们会觉得他没事找事、故意找茬……其实,这些评论都是一种道德评判,一旦脱口而出,则会招来对方的敌意,对方会反射一样的个人评断。要么回怼要么逃避,最后双方都会忘记最初为什么而沟通的事实,反而聚焦在各自的评断中,受到很大的伤害。
二、 进行比较
有人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的确是这样,不恰当盲目作比较,往往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因为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丹﹒格林伯格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里幽默地揭示了比较对我们的影响。比如,他给初学者提供了几个练习,比如展示完美男人或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他建议读者先量好自己的身体尺寸,然后与照片上的美女或帅哥的尺寸作比较,用心体会差别。当然,这个练习实现了它的承诺:人们做比较的时候,觉得自己活的很惨,此时,我们的心情极为低落。我们在生活中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常常做一些无用的比较,一直把自己伤到为止。
三、 回避责任。
很多时候,当我们不是真心愿意付出或是没有带着“爱”的意识做事情的时候,就会一边做着“不得不做”的事情,一边发泄着负面的情绪。比如,看着孩子脱下来没有洗的脏袜子,一边帮着他洗,一边气愤地数落着孩子:每天都那么脏,我这么累了还不知道心疼……”也许你会劝她不洗算了,她会生气的回应她不得不做,因为她不做没有人替她去做。尽管很讨厌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她没有更好的办法。其实,她忘记了她自己才是主人,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带来的不愉快,而是自己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自己的意识有了问题。
四、强人所难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带着一种威胁或强迫,别人按自己的心愿做事还好,如果不和自己的心愿,就有了麻烦,尤其是父母师长等,无论我们提出多少要求,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生活。盛气凌人也无济于事,有些时候还会适得其反。我们如果通过惩罚来教训他们,但如果真的那样做了,他们也迟早会用相同的方法来对付我们。
每个人应该是天生热爱生命的,相互之间也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时候沟通使我们难以体会心中的爱,只有对彼此之间的怨恨,从而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造成心灵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