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一个礼拜左右,非常喜欢。埃莱纳·费兰特的文风精准而踏实,对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生活状况极为赤裸裸的白描式呈现,对人物关系直白毫不掩饰的交待,也对主人公“我”童年及青春期的精神历程最为具象化的描写。
这是那不勒斯四部曲01。是格雷科(又称菜农奇娅,或者菜农;文中的“我”)的成长环境、“我”的天才女友莉拉的人生、以及“我”一直以来精神追求的变化、后文逃离那不勒斯的伏笔。
结尾是令人恐惧的:莉拉的新婚丈夫,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单纯的爱着莉拉,虽然他曾在不久前为了得到莉拉和马尔切洛反目成仇,买下那双寄予了莉拉少年时代梦想的鞋子。他很可能只是跟所有男人一样,被莉拉的美貌迷倒了,想要得到一个所有男人都争先恐后的“美貌的物品”,却不在乎这个美貌的女人内心所想。
事实上这本书里,只有“我”,以及小学时代的老师奥利维耶罗老师,真正了解这个女孩。正如奥利维耶罗老师说的那样,莉拉儿时的聪慧,都变成了她长大后摄人心魄的美貌,胸和屁股。
故事的开头就告诉了我们一切,莉拉逃跑了。
尽管在故事的第一篇章中还没有提到,但这样的结局似乎是必然的。那个天才的女孩,注定不属于她生来所在世界的一部分。
莉拉也曾想麻痹自己,因为她发现自己对所处世界清醒的认知反而导致了她当下生活的更加糟糕。于是她一如既往天才地将自己的聪慧变成了美貌,来换取更好的生活——那是一种在那不勒斯贫穷的底层世界中最好的生活。
菜农奇娅,也就是“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作,是我喜欢的方式,这样的阅读代入感体验会非常好。恰巧“我”是个敏感、冷静的女孩,从始至终都以一种极其谦卑的语气来讲述故事。
“我”发自内心的了解莉拉,甚至超越她自己。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就是莉拉,莉拉就是“我”。在渴望学习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都暗暗和对方较劲。
虽然本书以“我”的视角展开,并没有大篇幅的莉拉的心理活动,但她也一定在暗自和我较劲。譬如,“我”上初中后,莉拉虽然没有继续上学了,却在偷偷像奥利维耶罗老师借书,读跟我学习内容同步的知识。而当“我”上高中后,莉拉发现已经不能在学习方面超越“我”了,便开始将智慧变成了美貌,她的美貌所向无敌,换取了在那不勒斯穷人区最好的生活。
于是故事自然而然的发展着,莉拉和斯特凡诺结婚了。在那不勒斯人眼中,莉拉用自己的美貌彻底改变了自己和她家庭的贫困处境,却只有“我”察觉到了未来并不会如愿。
当然结尾印证了:她的新婚丈夫斯特凡诺,本质和马尔切洛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我”和莉拉,本质是同一的,只是因为“是否继续上学”这一契机,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小说有两个重要的节点,是一步步推动“我”逐渐深入对世界的认知的节点:在伊斯基亚岛碰到萨拉托雷一家,和尼诺重逢;在莉拉婚礼的餐厅,下定决心要摆脱父母的控制、离开从小生活的那不勒斯的贫穷世界。
1.伊斯基亚岛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那不勒斯,逃离“我”从小居住的那块地方,见到了大海、阳光、沙滩,以及精神前进,生活里充满爱和包容的人们。
记得“我”儿时曾和莉拉一起出逃,妄图离开那不勒斯,去到海边。那时是我们的第一次逃离,因为下雨不得不返回。这像是一个伏笔,因为长大后的莉拉跟儿时一样,因为某些不可抗力而不得不投降;而”我“,菜农奇娅,却和儿时那样,用思想跟现实做着斗争。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两个人物的命运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伊斯基亚岛“我”晒黑了、头发变成了金色、青春痘消失了、变瘦了,遇到了久违的萨拉托雷一家。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意识到身边需要一个能带着自己逃离现世社会的人,那就是尼诺。
我很清楚的意识到,尼诺和莉拉在某种程度是同样的人,是带着我奔向更好的世界的人。他们都在和现世做斗争,和自己不甘的社会反抗着。在来伊斯基亚岛之前,这个带我逃离的角色是莉拉,而离开伊斯基亚岛之后,这个人变成尼诺了。
我爱莉拉和尼诺,另一个层面上是因为爱着和他们在本质是一样的自己。只是莉拉和尼诺都是一以贯之的坚定的抗争者,而我却是个表面随和温吞、思想世界复杂且敏感的女孩。
尼诺和莉拉所展现的是不同时期的“我”:莉拉是儿时的我想要成为的样子,尼诺则是长大后的我想成为的样子。
2.莉拉的婚礼餐厅
这里像是一个弹珠发射器。经过莉拉的婚礼以后,所有人都将走上不同的道路。
首先是“我”,决心要摆脱我母亲对我的影响。“我母亲拉住我的裙子,但我一下子就甩开了她......离开了他们,走向了门口,朝着阿方索、玛丽莎和尼诺的方向走去。”自此之后,“我”会用知识的力量飞出那不勒斯,那个莉拉都最终没能逃离的,属于我跛脚斜眼母亲、和其他做着不同的平凡的工作的我自小的玩伴们的世界,去到和尼诺他们一道。
其次是我的童年伙伴们。恩佐和卡梅拉,帕斯卡莱和艾达,他们一起跳舞,不过多久将会结婚。和千千万万那不勒斯人一样,被爱情和利益,肉食店和制鞋厂,老楼房和新楼房困住一生。
而我的天才女友莉拉,则在享受过婚礼前一段时间的好处后,将会发现自己选择的这个男人,也只是带她逃离了自小生活的贫困环境,却并没有带她逃离那不勒斯。甚至可以说,她的丈夫也属于那不勒斯,和索拉拉兄弟一样,眼光短浅,只是拥有了多于他们贫穷童年的一些钱罢了。不出所料的话,进入婚姻后,莉拉将会逐渐认清斯特凡诺的真面目,最终用她自己的方式逃离。
事实上小说全文里我没有一直都特别喜欢的人物,因为“我”太过敏感犀利了。通过菜农奇娅的视角,我几乎能一眼看穿所有的人物本质和关系。但要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人物,则可分为两派,一派可称“逃离派”,主要是莉拉、尼诺、菜农奇娅(“我”),奥利维耶罗老师;另一派则恰恰相反,可称“留守派”,主要包含了故事中的其他的次要人物。
1.逃离派
逃离派,是逃离那不勒斯派的简称。不是简单的空间上的逃离,也不是脱离那不勒斯的贫困,而是,精神世界的逃离,逃离因贫困而束缚的思想、爱情亲情友情。
(1)莉拉
作为主人公,莉拉的处境变化一直是小说的主线。从儿时的叛逆想逃离,到成年后试图将逃离的欲望转化为提高物质生活品质却濒临失败,她本质是个平凡的悲剧式人物。
平凡之处在于,她跟千万那不勒斯的底层人民一样,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斗争着,而她的特别之处是她聪慧敏感,轻易看穿事物本质,挖掘深层的人物关系。
而这也是她的悲剧点所在:她有渴望改变的精神,却无法逃脱和所有那不勒斯少女一样,和某个商人或工人结婚生子的命运;她努力改变命运了,她用美貌换取了她所在世界最好的生活条件,可揭开表皮,她所获得的衣食无忧的阔太生活,本质与其他那不勒斯女人的下场无异,和我的斜眼跛脚母亲无异——不过是在生活琐事、人情纠缠中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郁郁寡欢度过一生。
莉拉是童年时期带“我”逃离的人。
那时的她聪慧、机灵,敢于和权威斗争和反抗。但我也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现,莉拉的反叛精神,还停留在反抗贫困的底层,而我已经逐渐清醒的意识到,我必须逃离那不勒斯,逃离仅仅追求爱情和物质的世界,我有更高的精神、学术追求。
(2)尼诺
尼诺就是那个莉拉之后,能带我逃离的人。关于这个男孩,小说中的篇幅并不是很多,因为他是莉拉后的那个人。
而“我”已经反复在心里确认了,尼诺和莉拉是一样的人,都是不甘现世的人,都是渴望改变和逃离的人。
其中一些有关“我”和尼诺两人之间关系微妙变化的描写,我十分喜欢:
“他是梅丽娜的情人。他明明知道她是一个很脆弱的女人,但他还是占有了她,因为他很虚荣。出于虚荣,他会做伤害任何人的事情,从来都不觉得自己要承担责任。他确信他能让所有人幸福,相信自己会被原谅。他每个礼拜天都会去做弥撒,他非常关心几个孩子,也很在意我母亲,但他不断背叛她。他是一个伪君子,这让我觉得很恶心。”
我不知道应该对他说什么,在我们的城区会发生各种各样恐怖的事情,父子可能会动手打架,比如说里诺和费尔南多,但是他短短几句话表达的那种暴力,让我觉得很难过。尼诺全身心地痛恨他的父亲,这就是为什么他一直在谈论卡拉马佐夫,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最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多纳托·萨拉托雷,还有那些我亲眼看到听到的事情,我没有发现什么让人反感的事情。他是每个女孩和男孩都期望拥有的那种父亲,玛丽莎的确非常爱他。还有,他的罪过就是他爱的能力,我不相信这有什么恶意甚至于我母亲也经常说,她不知道我父亲在外面都做了什么。尼诺那种辛辣讽刺的话、那种刻薄的语气,让我觉得太可怕了。我嘀咕了一句:
“他和梅丽娜都被激情冲昏了头脑,就像狄多女王和埃涅阿斯,爱情很伤人,但也非常感人。”
“他在我母亲面前对着上帝发誓,说他是清白的,”他忽然大声说,“他既不尊重母亲,也不尊重上帝!”他激动得站了起来,他的眼睛很美,亮晶晶的,“连你也不理解我。”他说完迈开大步,向远处走去。
我从后面跟上他,心跳得非常厉害。
“我懂你。”我低声说,小心地拉住了他的一条胳膊。
我们从来都没有过身体接触,我感觉到了一阵战栗,马上就松开了手。他低下头,吻了我的嘴唇,非常轻盈的吻。明天,我要走了。”他说。
“但后天才是十三号。”
他不回答。我们又走到了巴拉诺,谈论着书籍,我们一起去港口接玛丽莎。我的嘴唇一直在回味那个吻。
从这里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已不仅是简单的的情感、生理萌动,而上升到了对于爱情的哲学探讨。这也为后来“我”认定了尼诺将会是取代莉拉位置埋下的伏笔。
(3)菜农奇娅|埃莱娜·格雷科|”我“
小说是以“我”的视角展开的。
我们都知道,通常以第一人称展开故事时,很容易产生个人的情感偏见,但所幸,菜农奇娅是个沉稳、敏感、富有洞察力的观察者,永远是那个冷静的旁观者,她总是能犀利的看穿人物本质和事物关系。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莉拉和尼诺,是另一个“我”,是“我”分别在童年、青春期两个时间段的精神影射。
(4)奥利维耶罗老师
奥利维耶罗老师是小说情节的推动者。
她也是逃离派的代表,和尼诺、莉拉不同的是,奥利维耶罗老师一直在鼓励我继续学习,其中一个重要节点伊斯基亚岛,也是奥利维耶罗老师建议我前往的。在那里我重逢了尼诺,也寻得了从此后人生进步的方向。
奥利维耶罗老师的眼光是犀利的,在莉拉去她家邀请其参加婚礼时,她说:“赛鲁罗(莉拉)我是认识的,但这个人我不知道她是谁。”并当着我们的面把门关上了。
2.留守派
留守派包括那不勒斯除了以我为首的逃离派之外的所有人——同龄的伙伴们,”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
他们的日常即象征着那不勒斯贫民区所有人的生活现状,那种被贫困束缚精神世界发展、眼界短浅、心胸狭窄、毫无追求。因此我称他们为“留守派”:一生被贫困束缚,留守在他们的底层世界,永无天日,没有改变的可能。
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看《一个新名字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