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诗前半首,质言之,惟蜀僧为弹琴一语耳。仅此一语,欲化为四句好诗,几不知从何下笔。试观其起句,言蜀僧抱古琴,自峨嵋而下,已有“入门下马气如虹”(注:李贺《高轩过》中诗句)之概。紧接三四句,如河出龙门,一泻千里。以松涛喻琴声之清越,以万壑松喻琴声之宏远,句法动荡有势。五句言琴之高妙,闻者如流水洗心,乃赋听琴之正面。六句以霜钟喻琴,同此清迥,不以俗物为譬,乃赋听琴之尾声。收句听琴心醉,不觉山暮云深,如闻韶忘肉味矣。
“开头两句点出琴师的来历,是来自四川峨眉山的琴僧。同时对琴师的演奏风格也有所暗示,唐代琴家赵耶利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由此为后来的弹奏风格种下了伏笔。 “绿绮”是中国四大名琴之一,为汉代司马相如所拥有,他即兴用绿绮琴弹奏的曲调打动了卓文君而成就了千古之凤求凰的爱情故事,“绿绮”在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的情景。“挥手”是弹琴的动作,用动作来代表弹琴,这是有嵇康《琴赋》中有相应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同时用大自然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宏远苍古。
颈联“客心洗流水”一句暗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见《列子·汤问》);“馀响入霜钟”一句也用了典,“霜钟”语出《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余响”《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话,苏轼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不绝如缕”来形容洞箫的余音。“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尾联中的“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之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让人深深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已,直欲“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唐诗里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除了大家都很熟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外,杜甫、韩愈、李贺、李颀等都有不少描写欣赏音乐的各种题材的诗作,因七言古风比较容易铺陈排比,适合需要展现想象力的描写音乐的视觉表达,李白这首古意十足的五律(只有颈联对仗 ---“蜂腰体”)却写得 极其清新、明快,似乎一点也不费力。
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的艺术美,比一切雕饰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采用“蜂腰体”需要注意:1) 首颔两联散句必须遵循“十字格法”(即“十字叙一事法”)各叙一事,然后让颈联在语意上总束,意贯上两联;2)最好在颔联用些似对非对的句子(如此首),暗暗回应律诗颔联必对的要求。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乾隆皇帝敕编的《唐宋诗醇》称此诗:“累累如贯珠,冷冷如口玉,斯为雅奏清音。”
另外推荐几首可做延伸阅读的描写听琴的名篇,如:
1)《听颖师弹琴》(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 当然最绮丽的就属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 还有李颀的《琴歌》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建议诗友试写一首描写音乐感受的五律,限定描写对象为你最喜欢的一首西洋音乐(钢琴曲、提琴曲、协奏曲、管弦乐、歌剧、艺术歌曲甚至摇滚乐等都不限)(而不是传统的中国乐器和乐器),需要对音乐背景做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