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比大脑看到的多。
由于分类的陷阱和贴标签,我们的大脑被已有且固化的概念奴役,大脑自动生成的分类、贴上的标签,助长我们日常过滤掉很多其他信息,过滤掉乃至以更新更优的思维方式接人待物的信息。而由于多次重复,大脑往往不再主动注意,并且养成了单一视角处理事务的习惯。Repetition can lead to mindlessness. 所以,念力的淬炼是一种真实的exercise. 需要我们建立并保持积极勤勉的思维习惯。看似每个不经意的瞬间,每个小小的决定,每天貌似周而复始的工作、生活,其实都潜藏着无数可以进行念力锻炼的机会。有心,用心,恒心。 It takes real effort and hard work.
除了Repetition, 《Mindfulness》的第三章还谈到了一个我们常有的思维惯性—— 先入为主(Premature cognitive commitment. 荣格说: What you resist, persist. 越是否认一件事,它就越顽抗。When we first encounter something by forming a mindset and then clinging to it when we reencounter that same thing.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划火柴,第一次打游戏,第一次操刀做饭,第一次学外语,第一次学滑冰, 第一次公众演讲,第一次加入到一个集体,第一次谈恋爱......每一项娴熟的技艺,每一段美好的情感,每一个成功的故事,每一个卓越的灵魂,无不历经着太多的第一次。但是,为什么世界上,“完美”、“成功”、“优秀” 永远是稀缺品?是心怀梦想的人始终追求的目标?
事实上,所有的完美背后,一定不全是完美认知启航,加完美践行的过程再加完美终结的结局。很多时候,由于个人眼界的限制、学识、阅历的不足,初次体验某事或是与某人沟通时,往往建立的是并非全面的认知,一个并非全面的mindset. 从此很多时候,我们就被束缚于这个意识。We cling to the mindset when we reencounter the same thing. 这就是先入为主——Premature cognitive commitments.
过早的建立不完全的认知并且坚信不疑。 比如第一次学英语,如果挫败多于成绩,从此,一提英语学习,甚至一提英语,就觉得自己和学语言这件事毫无缘分。然后,给自己的找个“合情合理”的理由:自己没有语言天赋,不适合学语言。殊不知科学早已证实: 学习另一种语言本身就相当于让大脑做‘内在运动, 即便最低限度地了解第二门语言,学习第二门语言,也是对个体的心理建设,认知建设大有裨益。科学家证实: 几乎所有人都能学第二语言,只要有一点点勤奋与积极性, 最重要的是坚持。学习外语的过程本就是建立强大心理能力的过程。这种能力可帮助双语学习者完成重要职能,例如可以在教室屏蔽外界噪音,集中精力完成要务。这就是“抑制性控制 ”, 它是认知的一种特质。无论我们是在驾驶,还是在做手术,集中注意力在真正重要的事上、忽略无关事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初次体验的不愉快,挫败感,很多人的过早对某种事物的认知错过了他的能力,也就错过了再次尝试,积累经验,重新获得成功,收获自信的机会。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不但让自己错失幸福的机会,还会把这样的偏见,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植入给身边的人,甚至青年和幼年的孩子,影响他们对同类事物的反应。作者书中提出:Such mindsets, especially those formed in childhood, are premature because we cannnot know in advance the possible future uses a piece of information may serve. 在印度,你可以看到只用一根单薄的细绳把一个巨大的成年象系在一个小树,而大象安静的呆在原地,毫无逃走的景象。以大象的力量,可以用长鼻卷起大树,拖拉木棍,为什么它会乖乖地受一根细绳的束缚呢?事实上,这些象都是在幼年时用粗大的铁链束缚于一颗粗壮的大树旁。随着年龄的增长,训象人逐步减少铁链的尺寸以及大树的尺寸。而大象的头脑中早已在幼年建立并根植的 “由于粗壮的铁链和粗壮的大树而无法逃脱” 的意识,让它们一生受制于人类的一根小小细绳。That is premature cognitive commitments formed in childhood.
任何一段经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主动调动积极的mindfulness, 而非只用消极情绪解读,一定能从中挖掘到它的lesson. 而这些lessons 都能为我们未来处理类似问题发挥积极的作用。它能让我们更加理性的分析类似的情景、事物、要素之间的联系、少走弯路,减少重蹈覆辙,理性地践行,获得幸福。The way we first take in information (that is , mindfully or mindlessly) determines how we will use it later.
作为每个普通的我们,常常由于premature cognitive commitments 陷入念力缺失。但也恰恰于此,它更应该成为我们变得mindful 的契机。剩下的就是有意识的练习。回想过去,是否因为初体验的不愉快,错失重获幸福的机会?是否因为初体验带来的焦虑,害怕失败,而从此裹足不前,动都不敢动?如果有,太好了,这就是绝好的机会。从此时,face it, then, change, step by st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