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北京展出的敦煌文物中,有一份敦煌山洞出土的唐朝人“放妻协议”(唐代称离婚为“放妻”)引起了参观者们的注意,该离婚协议书如此写道:
“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为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即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表明即便感情不合彼此分开,仍然给予衷心的祝福。此开明宽和祝妻之态与古时极低的女性地位呈强烈的反差,纵是放在今朝,显少有分手的夫妻能表露“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以及“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宽广胸襟。
一段感情也好,一段婚姻也罢,如不能从一而终,不如相互拜别,放过自己与他人。不幸福的捆绑,则耗尽曾经相爱的点滴,换来日益增长的怨恨。
婚姻是一所魔法学校,有的人在对方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好;有的人变得日渐陌生,离奇疯狂之举仿佛恶魔附体,最后连自己都难以识清。
这两天的八卦白百何出轨,在娱乐圈并不算新鲜事,就算在普通人身上,今天离婚一事都算不得大事,甚至还有的闪婚闪离。自由最大化的时代,法律即便规定婚姻只能一夫一妻制,纷呈的诱惑也难令今人唯令是从,甘愿冒险玩火的比比皆是,导致“连XXX也离婚了,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之语连连响起。
婚姻一事,旁人是最没有发言权的,恰恰大家最喜欢看此类热闹,但凡大事里,也似乎只有婚变是算不上惨烈,且具备故事猜想空间与话题讨论性的。旧时街头巷尾对婚变者指指戳戳交头接耳,延续到今天的网络世界,网友们先去出轨者微博痛骂,再去安抚受伤的一方,好像如此才能替后者出气。殊不知,公众看到的结新欢者,也极可能是当事人双方私下协商的结果,只是碍于某些事由未公之于众。
关于白百何出轨,我并不关心他们谁对谁错。事出皆有因,观众围观两三日散去即可,犯不着上纲上线,对其言行举止与为人处事不太赞同的,完全可不必支持以表明立场。喜欢站在道德高地审判他人的,反而是另一种道德绑架。
至今,二位当事人仍未表态。无论是相互声讨,还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我们都应给予当事人处理自家事的空间与时间。
处理棘手艰难之事所表现的态度,恰是审视自我的最佳时期。
任何人遭遇撕心裂肺之后,原以为会恨对方一辈子,只是他不知,站在爱的对立面并非恨,而是待山河岁月缓缓而逝,若再有人提起,只不过是一份再也不愿回应的淡漠。
许多事并非如你所想的那样铭心刻骨,没齿难忘。
相对于念念不忘,我们其实更善于遗忘。
尚在围城里的夫妻,在漫长的婚姻生活里,大部分对彼此的激情爱恋难以持续五年,接下来得以维系的不过是由爱恋转换的习惯。
假若这份习惯令你们安之若素,那最好不过;
假若波澜不止,不防效仿盛唐放妻之智: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写於2017.04.14 未经同意请勿转载,笔名:金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