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话题是14-1人性,关于人性的讨论,从古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争论,从未定论。
从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各持己见,比如孟子提出著名的人性本善论:“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而孔子也提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性相近,习相远也”,以说明人性有先天的一样和后天的习惯共同决定。
当然,也有很多持相反观点,比如荀子就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说明人性本恶。而荀子的弟子韩非和李斯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正因为对人性的不同理解,也决定了各自的施政纲领截然不同,比如以孔孟为代表的仁政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治。
当然西方文明认为的人性也跟东方似乎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原罪论”,认为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即负有深重的罪恶,所以西方的电影也经常会看见“救赎”这个词,意即通过忏悔和禁忌来获得上帝的救恕,得以进入天堂。所以西方谚语说“正因人性本恶,民主是必须的;正因人性向善,民主是可能的。”,这也奠定了西方君主制的基础,比如马基雅弗利《君主论》中具体阐释了性恶与政治的关系,他认为人性恶是国家产生的根源,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进行统治。
随着当代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发展,越来的越多的人性理论得以问世,比如18世纪英国经验派哲学家 D.休谟的《人性论》,他将人性划分为知性、情感和道德学来研究,这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思想家。他们再也不把人性单一的划分为善与恶。比如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思想家汉密尔顿,他并不认为人人都是性恶的。所以这类的理论又逐渐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
而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费尔巴哈以人为本并提出了独创性的人性理论。他认为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宗教的、空洞的人,而是现实的、真正的、能动的人,并提出了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抽象的、“类”的本质的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无产阶级有一个人性,资产阶级有另一个人性,这两种人性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斗争解决。
鉴于这么多大神们的理论,我个人也对人性做了一些思考,当然相对比较肤浅,也没有体系,只是一个观点而已。
1、人类在进化,还应该以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天性,这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求生本能、社会认同本能、自我认同本能、欲望本能等;
2、和人性相对的是非人性,一个向左无限接近兽性(或者说魔性:邪恶、贪婪、残忍、血腥、愚昧、暴力,魔性使人堕落、偏执、痛苦),一个向右无限接近佛性(或者说神性:友善,互助,道德,良知,理性,利他,佛性使人崇高、平和、快乐。);而人生来就处在天平的中间,兽性和佛性就是天平的两端,他可以任意选择;
3、如果人生来本善,那么天平生来平衡,可惜的是经过进化的人类从生来就有了一定的兽性,所以天平一开始就倾斜向兽性,因此人类就更容易堕落;
4、所以人类从生来就必须依靠外力来唤醒体内的善良天使,让自制、道德、理性和良知来平衡或抵消与生俱来的魔性。
5、魔性是顺人性的,而佛性是逆人性的,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了顺境,而少数人选择了逆境;
6、所以世界上大多数都属普通人,懒惰、贪婪、恐惧、平庸、随大流以至浑浑噩噩过完一生;只有少数人选择了追求卓越,他们超乎想象的节制,自律到了极致,成就了勤奋、理性、独立等逆人性的品质,使得他们在关键时刻取得超群的成功。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人性,没有为什么,人性的善恶本就相克相生,贪婪和欲求不满同样会成就一个人追求卓越永不停息的动力。所以理性的去利用你人性中的优点和弱点,这比他们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