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写自己的母亲,又一直想等到最有状态的时候来写,不敢在这个命题上有任何敷衍。可是,却在此时此刻,莫名的心烦意乱,情绪低落的时候动笔了。
我其实与母亲性格相差很大,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半嗔半恼的批评她,嫌她爱唠叨、挑剔等等。但内心里,我知道我的母亲,是一个极其负责任,为家庭全心全意奉献的人。
母亲和我们说过一些她在娘家时候的事情,客观冷静的描述和评价过她的母亲即我的外婆。 她说外婆是一个比较懂得自我享受也可以说有些自私的人。外婆生过七八个孩子,抚养大的只有四个,在母亲上面夭折了好几个,包括一对双胞哥哥,养到几岁病死。活下来的子女里母亲是长女,还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母亲小时体弱瘦小,好几岁了都能被大人挟在腋窝下甩着疾走。那个年代,还时常闹饥荒,一次,外婆居然直接撂下家里几个孩子去投奔外公,因为外公在医院做厨工不至于挨饿。但几个尚未成年的子女在家,缺粮少米的,母亲作为大姐,又饿又慌,把最后一点米煮完,发现饭不够吃,只好让弟妹们将就分食,自己空着肚子过了一夜。好在第二天父母都回来了,外公问是怎么捱过来的。最小的舅舅指着母亲哭着说:大姐昨天没有吃饭。母亲记忆里,外公年轻时脾气异常火爆,小舅不懂事,三天两头挨揍,而且哥姐们也会因为看管不力,同样不能幸免,发作起来就几个一起打。父亲在家随意吼一句,几个孩子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
母亲回忆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平淡,那个时代不比如今,父母辈过得都很艰难,对一众子女打骂撒穷气似乎再正常不过! 但母亲却也因此立志发愿:自己以后要成为更好的母亲,要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和爱护。 母亲生下我的时候,家里四壁皆空,父亲还在患病。鲜依赖于他人的母亲,勤劳能干、持家有方,因此,日子就一天天好起来。母亲奶水不足,为了我的营养费煞苦心,土鸡蛋一天一个蒸着吃,父亲生病期间,能开到一些营养品,她也想方设想均一些给我。母亲生性节俭,对我的花销却十分大方。小时冬天很冷,担心我在上学挨冻,母亲花钱买来一种小手炉,是个圆形铁炉子,里面有一块小碳,事先在家烧红后置于炉内,再套个布套搁在手上,就能保证一个上午的暖和。中午回家后得重新再换上一块下午接着用。这物件在当时算挺稀罕的,班里也没见其他同学有用过。还记得有一年大雪天,穿棉鞋容易湿脚,母亲又让父亲到大商场里高价买来一对漂亮的靴子,我在放学半路上,就远远听到父母亲一起高兴地在家门口唤我,手上还扬着那对靴子。我当时距离得远,看不太清楚是什么,但父母亲高兴的召唤声,我至今还能忆起那个声音。他们在非常拮据的生活条件下通过努力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多更好的东西,我想他们既开心又骄傲!那种召唤声,饱含着慈爱和喜悦!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还有生活上细腻周全的照顾。早起上学,母亲都给我梳头编辫子,打扮得齐整漂亮才出门。有个女同学羡慕我辫子扎得好看就模仿着来编,结果那一周花样天天换,她都快跟学不上了。母亲厨艺也很好,普通家肴做得营养又好吃。有次叔叔晚上来家里坐客肚子饿,家里没啥可吃,母亲就地取材,把鸡蛋煮熟切片,配辣椒炒,叔叔吃完大赞,夸我母亲随便配菜都能做得美味。母亲炒菜时,我们常常闻着香味,馋液直流。不过就是湘菜味重,母亲又嗜辣,有次炒了一道很辣的菜,我和妹妹受不了辣又因为味美不愿放筷子,结果吃完后,在家门前的走廊那里辣得上窜下跳、现在回想那场景都觉得好好笑!
因为吃而勾起的回忆,记忆里曾有一幕场景非常深刻,也让我更能体会母亲对于我们生活上的照顾入微。那是一个冬天的早餐,我去叫一个女同学一同上学。发现她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头发乱乱的跑出来,看我等她,冷得哆手哆脚的,顾不得穿衣先急急地跑到厨房揭开锅盖找吃的,却发现什么也没有。她的父母应该是一早外出务农了。那个同学早上饥寒交迫的和我一起走出家门去上学。那一幕对我的触动很大。她那想哭却没哭出来的无奈,我当时惊讶之余,还有些说不出的难为情:因为我吃得饱饱的、穿得暖暖的,身上干干净净的和她走在一起!
母亲有个朴素的思想,万品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我自幼读书成绩出色,喜爱阅读。母亲十分赞许。不要说去地里帮忙,就是家里事务,也一概不要我伸手,只要求我把功课习好,端正品行。(当然这点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暂持保留意见),尽管母亲在生活上尽可能的让我舒适安逸,但在读书和品行上的管教却异常严厉。
她有两句话时常挂在嘴边向我灌输,一句话是“人要经得起惯适!”,这句方言的意思其实很深刻:指人可以享受物质,但绝不能沉溺。更不能持宠而骄,忘乎所以!还有一句话:“响鼓不要重敲!“这句道理更浅显:一个人,要自律自觉,如果做错了事别人适度提醒即知悔改纠正。这两句话可以说是母亲对子女教养的两项基本原则。我的成长过程其实并没少挨批骂甚至责打。但是,今天回想起来,母亲对我的责罚,极少是个人情绪上的宣泄,更多的是包含着理性的管教和鞭策。诸如吃饭时不小心摔坏碗、考试没考高分,母亲从来不会因为这些而打骂我们。诚实本份、恪守规矩、克服懒怠,这些是母亲在严厉的家庭教育让我后天加强的行为习得!
我如今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都说养女方知父母恩。我时常抱愧,在与母亲相处的岁月里,只有索取,回报甚少。父亲早年病逝,母亲随我们来到异乡生活,又开始全心全意地照料我的孩子、妹妹的孩子。因操持劳累,加上父亲走后心情抑郁不展,也染上重疾,直到这几年身体才慢慢康复。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父亲我怀着深深的愧欠。因此,我常在佛前发愿:要为母亲行善积福;愿她老年安康快乐,给我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行孝道、报亲恩!
愿天底下的慈母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