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知触动了多少人“人生就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渴望。生活的富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四处游玩,每到一处都留影以示自己到达了心向往之的“远方”。更有甚者劳劳碌碌地把个人照片和美景“诗意”地结合在一起,似乎和美景的亲近就是自己个人境界的体现。旅行,寻找“诗和远方”似乎成了人们摆脱现实苟且的一剂良药。
在华山险道上攀登;在人头攒动中拍下在家中不知错过多少次的日出;轻抚长城古老的青砖,远眺华夏河山,指尖微动,拍照上传;在文艺古典的园林中徘徊,留下自己脱俗的身影;仿佛岁月静好,自己似乎到达了渴求的“诗和远方”。但正如那句话“拿着别人的地图注定看不到自己人生路上的风景”。在泰山之巅,日出的壮丽,恐不及分享上传,收获点赞的自得;长城楼上,所见无非一块块洒满灰尘的条石,又怎知劳动人民是如何将上千公斤的条石堆砌成墙。古典园林中所见只恐怕是落伍的造型。肉眼看到的是“字”,心灵悟到才是“诗”。缺乏深度思考的我们往往不明白我们终其一生想要到达的“诗和远方”究竟是什么。
美国前总统约翰逊曾说:“当你旅行时,必须带上知识,如果你想带回知识的话。”知识来源于思考,插上思考的翅膀,西藏大地上朝圣者的艰苦跋涉也便成了三步一跪的虔诚。不知所云的梵音也便成了敲击心灵的天籁。手握思考的力量,沿途的风景才是智慧的源泉。假如没有知识,没有思考,无论多么狂想于旅行,所见无非远方留下的“幻影”,所至无非“到此一游”。
人们常常对于生活缺乏敬畏和思考,总认为当下的生活是污浊不堪的“苟且”,总希望逃离现实,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其实眼前的未必是苟且,只是我们浮于表象,对生活缺乏深度的思考,未能在生活中发现“诗意”。康德终其一生未离开所居住的村镇,整日面对着现在的我们所认为枯燥无趣的生活,但是他的思考范围却横跨整个宇宙。5A级风景是诗,难道柴米油盐酱醋茶就不是诗?
诗和远方实际上是比生活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康德的墓志铭说:“有两样东西,对他们的盯凝愈加深沉,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和赞叹就越强烈。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仰望,是思考者的姿势。用思考者的姿态来看待眼前的苟且,将生活陌生化,或许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不全是肤浅无趣。
仰望书籍,我们可以看到书中陌生化的生 活,借助书中的精神力量,用更高的追求和艺术的审美观点来审视生活。
荣格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仰望自己,对自己的内心持敬畏的态度。对自我的审视是我们真正了解自我,在自省中成就自己的深刻而非肤浅。在思辨中成就自己的宽广而非狭隘。就像在内心中进行了一场“诗意”地旅行。
用思考者的姿态看待生活,“诗和远方”又怎会遥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