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画及禅画
儒家文人 & 禅僧画家
儒家文人:比较知性的手法
僧禅画派:直觉手法,在自然界乍看似乎的纷杂万象底下,隐藏着唯一的真理。暗示多于描述
文人画
传统说法:应目会心——绘画在合理的程度上忠实地表现自然形体,从而能引起观画者强烈的反应。
但11世纪,有些士大夫偏离这种视觉忠实论,建立“文人画”宗派,其中心人物是: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文人画家绘画理论:反映他们的儒家背景。作品反映画家本身的品质,表现内容来自画家心灵,画家描绘事物的感觉并不一定与表现内容本身有关,而是转型为一定艺术语言——透露部分的自己,部分的情绪
* 米蒂(1051-1107)
博古家兼收藏家。上接10世纪大师董源,唐代泼墨画家王默。
米蒂山水,形体都由笔画成,但渗透大量水分的墨,和看起来很任性的山林外观都与泼墨技巧有关
《云山图》
内容:奇异坡影的山脉,飘流着的云雾。
赏析:墨点疏落有致
* 李公麟(1049-1106)
特征:复古主义;摹仿唐人;其独特画法——“白描”细线墨描,源自吴道子。
其画派代表作 梵隆
《罗汉图》局部
内容:罗汉——佛祖释迦的门徒,常被画成老隐士的样子。背倚着一株松树,独自站在林间,宽大衣袍在空中飞舞,保持内省姿态。前来两只呦鹿,口衔鲜花。
赏析:山水线条不固定,人物线条细腻流畅,时而粗犷,时而疏简
苏东坡,画作未曾流传下来。其喜欢竹和枯木。王庭筠~米蒂甥 的《幽竹枯槎》最好代表这一类型。
* 王庭筠
《幽竹枯槎》
内容:一株爬满菟丝的老干,几丛竹制伴依在旁。
赏析:
① 干湿墨对比产生了多变的质理。
② 笔触变化多端:破笔、拖笔用来描绘粗糙的树皮;一团团墨斑来画菟丝;墨色不均,层次深浅的笔触表现小树枝。
评价:迹简意古
题跋:
胸次磊落兮,下笔有神,书画同致兮,罄露天真。
维兹古木夕,相友修筠,信手幻化兮,咄嗟逡巡。
一时之寓兮,百世之珍,卷书怀想兮,如见其人。
虽非如历其境,但觉与画家面对面相遇。
禅僧画
与苏东坡来往者中几位禅僧此期他们作品并未流传。但随禅宗传至日本,不少作品也流到日本。
13世纪禅画派围绕杭州附近寺庙活动——六通寺为中心。
* 牧溪——六通寺住持禅宗大师无准弟子,现存的画作多存在日本。画作风格清幽枯淡。
① 《潇湘八景》
赏析:
追随米蒂传统,使用湿笔和解溶了的形体。表现比较强烈的快速劲力。
简单的渲染:用草秆制造出宽而潦草的笔触,线描削减到最少:几丛枝干,数片屋顶,舟中停憩着三两渔人。
评价:简单技法创造视觉上令人信服的光影感、雾、空间感。业余与传统的和谐;
不仅是一张动人的纯粹水墨画,一种简化印象主义、咄咄逼人的意象。
潇湘八景,即《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画家 点滴之水,咫尺之树,表现空寂清淡之感。
② 三连画《鹤,观音,猿》
哈哈哈,第一印象——炸黑脸
内容:精思熟虑的构图。左右两幅描绘着一只鹤和几只猴子的作品可能原属一对,中央的观音像可能是单独作品,三幅并列,和谐之至。
暗示着人世、超世、动物与圣明世界之间关联--观音以白衣仕女的形象合目静坐;母猴抱小猴,眼光清明;树枝以萧疏的笔笔触画,墨色澹淡。
* 梁楷:天性反常规,李公麟追随者,在人物画上发展出“减笔”
《李白行吟图》
内容:诗人昂首高歌。线条简单却捕捉到诗人的兴意,
赏析:衣袍的长线条——非描述性笔法,自由潇洒增加人物动态效果,外形宁静,内心却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