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
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文字下乡(空间格局)
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表情达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在论文字下乡(时间格局)
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了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自之间传授无缺。
中国社会在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
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收缩。
家族
我们的家既是个连绵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
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在两性之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向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性格。
男女有别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向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