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返京后的第二个周末,凌晨4点,失眠了
翻来覆去睡不着,把微信、微博Mark的好多文章和视频都看完了,还是无法入睡,索性把元旦本打算跨年喝的一瓶清酒开了,写下一些碎碎念。
今晚和在北京最好的几位朋友在鼓楼西剧场看了话剧,随后在什刹海湖畔一间茶社喝茶聊天侃大山。
三月份的北京已经开始回暖,什刹海的冰场已经解冻,湖面上已经没了嬉闹的人群,这也意味着,盼了整个冬天初雪,终究还是没有下下来。
记得四年前自己独自第一次来北京玩儿,跟几个朋友在后海小酌了几杯,绕着海子压马路到凌晨,一个人住在德胜门内大街的一间旅社。
那间旅社中庭有一个槐树,那时夏天枝叶繁茂,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旅店的大厅有个大书柜,沙发很软,还记得那年夏天某个午后我在那里窝着翻看的是梁文道的《常识》
今天路过那家店,露台木栅栏上的盆栽早已枯萎,门口卷帘门紧闭,心里未免有点失落。在北京这座日新月异的都市,四年时间,一家店面的易主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今晚聊的话题跟以往不同,彼此交流了许多关于对生活、人生的看法。
印象最深的是赵同学的一句话,“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也就是下班回家有一口热气腾腾的饭菜可以吃,再养一条狗,一只猫,吃完饭可以和爱人一起去小区遛遛狗”。
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好久……
一口家常饭菜,一只猫,一条狗,非常朴实的愿望,财务上似乎并不构成任何约束,但这之所以成为“奢侈”,真正制约的是“时间”。
或许因为阶层圈子的缘故,我周围的人,大多数仍还是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时间来换取财务回报,而且在北京这座城市里,时间是大多数人最宝贵的奢侈品。
经济学强调效用,每个理性的“经济人”做决策都会权衡机会成本,资本主义也是一个优秀的制度,它在保证每个人自由选择的前提下,能够使整个社会最有效率地运行。于是有了那么多创业家,有了那么多力争上游的职业人,他们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商业的发展。
那一口饭菜,一只宠物,饭后能跟爱人一起散散步,又为何成为一种“奢侈”?
如果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成为奢望的原因是因为机会成本权衡的结果,无非就是同样的时间成本,我把它投入到工作比投入到饭后遛狗来说,能产生更高的效用,所以我选择工作,而不是遛狗。但自己内心明明告诉自己,饭后遛狗是我更想要的,为何这种幸福反而成为了“求而不得”?
这个逻辑相悖的现象,或许也只能用理性“经济人”假设例外的前提来解释了。
这又让我想到另外的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传统意义上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已经不合时宜了,还是这个社会的发展已经脱离了我们的“初心”,把人作为“人”的本质异化为了一种生产资料?
初中的时候,当时在某位老师的忽悠下囫囵吞枣地读了《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对这段话印象极其深刻,这么多年来也不太懂得是啥意思。最近似乎有些参悟。
天地之间,本没有什么道统正义,也没有对错,更没有所谓的仁义。在“上帝”看来,万物不过如刍狗,在“道”的规则下运行。而所谓的“道”,也就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自然规律,包括维持社会运转的经济学原理。
人类其实也是一种很愚蠢的动物,如刍狗一般,在社会这台“大机器”中,我们总是试图证明某些东西是对的,又或者是遵循某些既定的规则,似乎一定要这样做才是最好的。
例如叫你吃屎,大多数人肯定是不愿意吃的,但是如果告诉你,要你在吃屎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我相信很大一部分人都会被绕进去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扯太多有的没的,大部分都是徒劳,守住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也即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是最重要。
内心说想要,而身体缺又不诚实,这种认知和行为的错位,或许就是都市生活中焦虑的最大来源。
而所谓“人生不适情”,也就是因为每次抉择的机会成本,让人总是会留下遗憾,导致一种错觉:怎么选都是错的。
而人生本来就是有限的,不可能有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认清这一点,很多事情就可以理解了。
---------------------------------------------------华丽的分割线----------------------------------------------------
不知不觉天已经微亮,一瓶酒下肚,微醺是很完美的状态,床头的音响随机播放着久石让的音乐歌单,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这种灰蒙蒙的天空又让我想起了看过的南北极的极光。一个月前的情人节跟她一起看了《南极之恋》
多年没有在影院看过爱情片了,这部看起来似乎很中规中矩的电影缺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一个充满未知和风险的世界中,人生路漫长,哪怕是遍地荆棘,能找到一个人相伴,是多么的幸运。
相互付出,相互成就,一起经历未知世界中的恐惧,一起经历绝望和希望,一起欣赏沿途的风景,正如电影里男女主角在绝境中依偎在一起看那绚烂的极光。
能找到一个人分享沿途的荆棘和风景,是人生之大幸。
2018年3月11日 凌晨6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