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我开始了晨跑。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到附近的公园跑步,那个时间的公园里,清一色的都是老人。看着这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家,在初升的暖阳下认真地运动,有一种莫名的可爱。
有一天,我在公园门口遇到一对父子,一位满头白发的父亲推着轮椅上的儿子缓缓走进了公园。轮椅上的男子瘦高,四肢坚硬,他歪着脖子、张着嘴艰难地呼吸;父亲矮个,小腿肉发达,在他身后略有些吃力地推着轮椅。早晨的太阳透过树林缓缓现身,他们循着光迹在阳光下沉默不语,各怀心事,背影有些沉重。
这对父子的错位,令我想起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
01 关于《此生未完成》
于娟,出生于1978年,海归博士,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2009年12月被确诊乳腺癌,2011年4月19日辞世。癌症,是于娟生命的分水岭。
在此之前,她婚姻幸福,事业有成。结婚八年,夫妻恩爱,刚添爱子,小名阿尔法。事业上,风生水起,她是年轻的复旦大学教师,工作一年,申请的项目无论国际、国家、省、市全部揽入,前程无量。关于未来,满怀憧憬,她计划再生个女儿,小名叫贝塔;她计划申请哈佛的访问学者,两三年内要搞个副教授来做,要玩命发文章,搞课题研究。
得了癌症之后,她自以为还不错的人生全线崩溃。她最爱的亲人将要承受“老年丧女、中年丧妻、幼年丧母”的悲苦命运,而她无力改变这个结局。她曾经那么努力、拼了命去奋斗的人生果实,还来不及享受。在得病之后,她才明白,“人应该要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她开始在病中反思过往的人生,并将其体悟告知世人。
《此生未完成》就是于娟在同癌症战斗的那段时光里,写下的“生命日记”。书中内容源于她真实的人生经验及对过往人生的反思,是她从自己生命中总结出来的人生至理,并希望以此警示世人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
02 于娟告诉我们的至理箴言
(一)世间最悲哀的莫过于来不及
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有太多的事情要应付,总是觉得做好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是来得及的。反正人生很长,时间很多。现在想想并不尽然,只有一天天地过,才是一年年,才是一辈子。无头绪的追逐与奔忙,一旦站定思考,发现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多少意义,然后转身,才发现陪伴父母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发现最重要的幸福已然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
她还写道:“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病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
三十岁之前的的努力更多是因为自己有着太多的欲望和执著,从没有“只要活着就好”的简单。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情都很虚无,尤其是排列第一位的名,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三)什么才是幸福
我和梅曾经都以为幸福一定要飞到云端才能得到,一剑在手快意恩仇,殊不知泥土里才是真正踏实、坦然、温暖的幸福。我们一个躺在病床里,一个坐在轮椅上,却笑得比以往更加幸福和舒展。最真实的活着,拥有最真实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体味着最真实最质朴的来自内心的温软。
(四)要想得开
身边病友的性格特点不禁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性格。我很喜欢自己的性格,即便有次酒桌上被一个哥们儿半开玩笑地说我上辈子肯定是个山东女响马,也并不以为然。我从来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生病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性格确实有问题:太过喜欢争强好胜,太过喜欢凡事做到最好,太过喜欢统领全局,太过喜欢操心,太过不甘碌碌无为。简而言之,是我之前看不穿。
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里逃生、死死生生之后,我突然觉得,一生轻松。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多管闲事淡事,我不再有对手,也不再有敌人,我也不关心谁比谁强,课题也好,任务也罢,暂且放着。世间的一切,隔岸看花、云淡风清。
03 这本书为何值得看
这世间,大部分的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得到,唯有健康和真情不行,可世人愚昧,往往会以后者为代价去追逐前者。
《此生未完成》是一本满是遗憾和反思的书,站在生死线上的于娟一层层剥开生命中那些令人迷乱的外壳,直击生命的本质,告诉我们健康地活着有多重要。只有活着,才能给父母养老;只有活着,才能看着小孩长大;只有活着,才能与枕边人白头;只有活着,才有选择;只有活着,一切才皆有可能。
当你觉得迷茫或者人生好难的时候,当你还在为买房或者孩子上学苦恼的时候,当你还在犹豫是否要无休止地加班熬夜的时候,当你想要重新开始生活养成好习惯的时候,不妨看看《此生未完成》。
它会给你答案。